成语拼音:nà gòu cáng wū
成语解释:垢、污:肮脏的东西。比喻隐藏或包容坏人坏事。
成语出处:《左传 宣公十五年》:“川泽纳污,山薮藏疾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;用于坏人聚积的场所
繁体字形:納垢藏汙
英文翻译:Accept the dirty and hide the dirty
纳:1.收进来;放进来:出纳。闭门不纳。2.接受:纳降。采纳。3.享受:纳凉。4.放进去:纳入正轨。5.交付(捐税、公粮等):纳税。纳粮。6.姓。7.缝纫方法,在鞋底、袜底等上面密密地缝,使它结实耐磨:纳鞋底子。
垢:1.污秽;肮脏:蓬头垢面。2.脏东西:油垢。牙垢。泥垢。3.耻辱:含垢忍辱。
藏:[cáng]1.隐蔽:躲藏。2.收存:藏书。[zàng]1.储放大量东西的地方:宝藏。2.佛教、道教经典的总称:道藏。3.西藏的简称:青藏公路。4.藏族。5.古又同“脏(zàng)”。
污:1.浑浊的水,泛指脏东西:粪污。血污。去污粉。2.脏:污水。污泥。3.不廉洁:贪官污吏。4.弄脏:玷污。污辱。
说起“纳垢藏污”,许多人会联想到潮湿的墙角或堆满杂物的地下室。比如老张家的阁楼常年无人打扫,旧书报、破家具堆成小山,灰尘里还夹杂着霉斑,这场景可不就是“纳垢藏污”的活例子?这时候有人要问了:这个成语只能形容具体场所吗?其实不然,它更常被用来比喻某些群体或系统中隐藏的不良现象。
再比如某企业采购部表面上流程规范,暗地里却存在吃回扣的潜规则,就像水管锈蚀初期看不见漏水,但内壁早已布满锈迹。这种“看不见的污染”为何更难处理?因为人们往往容易被表象迷惑,直到问题爆发才惊觉隐患早已存在。我的邻居王姐就感慨过:“单位里那些暗箱操作,可不就是纳垢藏污?等审计组来了才慌慌张张大扫除。”
生活中还有更隐蔽的“纳垢藏污”。比如某些网络社群打着交流旗号,实际传播虚假信息;或是老旧小区消防通道被私人物品占据,看似无伤大雅实则暗藏危机。这些现象提醒我们:发现问题就像打扫房间,不能只擦表面瓷砖,更要掀开地毯看看底下。我常跟同事开玩笑说,定期“大扫除”不该只是家务事,更是组织管理的必修课。
有人可能会困惑:现代社会讲究效率,难道事事都要“大动干戈”检查?其实关键在于建立透明机制。就像新型商场采用玻璃幕墙设计,既保证采光又能让安全隐患无处遁形。这种设计思维给我的启发是:与其事后费力清洗,不如从一开始就设计不易藏污的结构。毕竟,阳光才是最好的清洁剂。
看着社区志愿者定期清理河道垃圾,突然想到“纳垢藏污”的反面教材。那些被随手丢弃的塑料袋起初只是零星几个,日积月累就成了污染源。这让我想起管理学上的“破窗理论”——及时修补小问题,才能避免大隐患。或许我们应该少些“眼不见为净”的侥幸,多些“防微杜渐”的自觉,毕竟干净的环境需要持续维护,而不是突击整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