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hóng zǐ duó zhū
成语解释:夺:强取;朱:朱红,正红色。用间色的紫色取代正色的朱红。比喻以邪夺正
成语出处:春秋·鲁·孔丘《论语·阳货》:“恶紫之夺朱也,恶郑声之乱雅乐也。”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作宾语、定语;用于比喻句
繁体字形:紅紫奪朱
英文翻译:Red and purple
红:[hóng]1.像鲜血的颜色:红枣。红领巾。2.象征喜庆的红布:披红。挂红。3.象征顺利、成功或受人重视、欢迎:红运。开门红。满堂红。他唱戏唱红了。4.象征革命或政治觉悟高:红军。又红又专。5.红利:分红。6.姓。[gōng]见〖女红〗。
紫:1.红和蓝合成的颜色:紫红。青紫。玫瑰紫。2.姓。
夺:1.强取;抢:掠夺。巧取豪夺。从歹徒手里夺过凶器。强词夺理。2.争先取到:夺冠。夺红旗。3.胜过;压倒:巧夺天工。先声夺人。4.使失去:剥夺。褫夺。5.失去:勿夺农时。6.作决定:定夺。裁夺。7.(文字)脱漏:讹夺。
朱:[zhū]1.红色:朱红。朱批。朱笔。朱文(印章上的阳文)。朱门(红漆大门,旧时指豪富人家)。2.矿物名:朱砂(无机化合物,中医用于镇静剂。亦称“辰砂”、“丹砂”)。朱墨。3.姓。[shú]〔朱提(shí)〕古地名。汉武帝时置县,治所在今云南省 昭通县境。后立为郡。
“红紫夺朱”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抽象,但放到生活里其实很好理解。比如公司开产品发布会时,主讲人正在分析市场趋势,台下的观众却全在交头接耳讨论礼仪小姐的红色礼服有多亮眼——这就叫“红紫夺朱”。原本该被关注的干货内容,反而被次要元素抢了风头。
有人可能会问:现在网络时代信息爆炸,这个两千年前的成语还有现实意义吗?看看直播带货就明白了。某位主播认真讲解产品参数时,弹幕突然被“主播耳环哪里买的”刷屏,核心卖点完全被淹没。这种喧宾夺主的现象,恰恰印证了“红紫夺朱”的永恒智慧。
我发现这个成语特别适合形容当代的设计困境。上周参观美术馆,有个装置艺术展区用荧光灯管拼成巨大蝴蝶,结果所有观众都在拍摄灯光效果,没人注意艺术家想表达的环保理念。这让我想到:创作者如何在吸引眼球与传达思想之间找到平衡,或许正是避免“红紫夺朱”的关键。
换个角度看,这个成语也在提醒我们保持清醒的判断力。就像选购手机时,有些品牌用酷炫的跑马灯装饰转移消费者对硬件配置的关注。这时候需要反问自己:我到底在为产品的核心价值买单,还是被花哨的附加元素迷惑?这种思考方式,能帮助我们在纷繁信息中抓住重点。
语言学家发现,汉语里类似“买椟还珠”“反客为主”的成语都在讲述主次颠倒的故事。但“红紫夺朱”的独特之处在于颜色隐喻,朱色作为古代正色,被间色红紫僭越的视觉冲击,比普通的主次颠倒更具画面感。这种文化基因,让成语在新时代依然焕发着生命力。
下次看到商场促销广告写着“买牙膏送钻石吊坠”时,不妨会心一笑。商家刻意制造的“红紫夺朱”,反而成了检验消费者理性和判断力的试金石。当意识到这种营销策略的本质,我们就能像识破魔术戏法般,从容地回归事物本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