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hóng sī dài xuǎn
成语解释:选:选择,挑选。指为女儿择女婿
成语出处:五代·王仁裕《开元天宝遗事·牵红丝娶妇》:“元振欣然从命。遂牵一红丝线,得第三女,大有姿色,后果随夫贵达也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宾语、定语;用于择亲
繁体字形:紅絲待選
英文翻译:Red silk to be selected
红:[hóng]1.像鲜血的颜色:红枣。红领巾。2.象征喜庆的红布:披红。挂红。3.象征顺利、成功或受人重视、欢迎:红运。开门红。满堂红。他唱戏唱红了。4.象征革命或政治觉悟高:红军。又红又专。5.红利:分红。6.姓。[gōng]见〖女红〗。
丝:1.蚕吐的像线的东西,是绸缎的原料。2.像丝的东西:粉丝。尼龙丝。3.形容极小,细微:丝毫。一丝不苟。4.市制长度、质量单位。10丝为1毫。
待:[dài]1.对待:优待。以礼相待。待人和气。2.招待:待客。3.等待:待业。严阵以待。有待改进。4.需要:自不待言。5.要;打算:待说不说。待要上前招呼,又怕认错了人。[dāi]停留:待一会儿再走。也作呆。
选:1.被选中了的(人或物):入选。人选。2.挑选出来编在一起的作品:文选。诗选。民歌选。
说起"红丝待选",很多人会联想到古装剧里抛绣球招亲的画面——阁楼上垂落的红绸带随风飘动,楼下挤满了跃跃欲试的青年。其实这个成语背后藏着更有趣的智慧:当机遇像红丝带般悬在眼前时,我们该如何把握?
有人问:"红丝待选不就是守株待兔吗?"这倒是个有趣的误会。二者的本质区别在于:前者强调积极准备,后者暗示消极等待。就像现在很多年轻人边工作边考公,看似在"待选",实则每天都在充实简历、提升技能,这种状态更像是主动织就自己的红丝带。
记得去年帮朋友筹备求婚仪式,他提前半年开始策划:了解女友的作息规律、记住她喜欢的咖啡口味、悄悄向闺蜜打听理想婚期。当我们笑他小题大做时,他说了句挺有意思的话:"求婚戒指就是我的红丝带,但要让对方愿意接住,得先织好理解的丝线。"这种准备与等待的平衡之道,或许正是这个成语的现代注解。
在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今天,"红丝待选"有了新内涵。有位程序员朋友的故事让我印象深刻:他利用下班时间自学机器学习,当公司突然启动AI项目时,别人还在犹豫观望,他已经能拿出完整的学习笔记和测试模型。这就像提前在红丝带上绣好了金线,当机遇降临时,自然成为最醒目的选择。
观察身边的案例会发现,真正能接住"红丝带"的人,往往在三个方面下功夫:持续积累的硬实力,灵活调整的适应力,以及保持开放的心态。就像春天播下的种子不会马上发芽,但深耕的土壤终会迎来破土而出的时刻。当生活的红丝带轻轻拂过肩头,愿我们都能从容地伸手握住属于自己的机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