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jiū hé zhī zhòng
成语解释:指纠集起来的百姓。
成语出处:《史记·郦生陆贾列传》:“足下起纠合之众,收散乱之兵,不满万人。”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作宾语;指乌合之众
繁体字形:糾合之衆
英文翻译:A tangled crowd
纠:1.缠绕:纠纷。纠缠。2.姓。3.集合:纠合。纠集。4.纠正:纠偏。有错必纠。
合:[hé]1.闭;合拢:合眼。笑得合不上嘴。2.结合到一起;凑到一起;共同(跟“分”相对):合办。同心合力。3.全:合村。合家团聚。4.符合:合情合理。正合心意。5.折合;共计:一公顷合十五市亩。这件衣服连工带料合多少钱?6.应当;应该:理合声明。7.旧小说中指交战的回合:大战三十余合。8.在太阳系中,当行星运行到与太阳、地球成一直线,并且地球不在太阳与该行星之间的位置时,叫做合。9.姓。10.我国民族音乐音阶上的一级,乐谱上用作记音符号,相当于简谱的“”。见〖工尺〗。“閤”[gě]1.容量单位,10勺等于1合,10合等于1升。2.量粮食的器具,容量是1合,方形或圆筒形,多用木头或竹筒制成。
之:1.往:由京之沪。君将何之?2.人称代词。代替人或事物(限于做宾语):求之不得。取之不尽。操之过急。言之成理。取而代之。有过之无不及。反其道而行之。3.人称代词。虚用,无所指:久而久之。不觉手之舞之,足之蹈之。4.指示代词。这;那:之二虫。之子于钓。5.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,组成偏正词组。a)表示领属关系:赤子之心。钟鼓之声。以子之矛,攻子之盾。b)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:光荣之家。无价之宝。缓兵之计。千里之外。意料之中。十分之九。6.用在主谓结构之间,取消它的独立性,使变成偏正结构:中国之大。战斗之激烈。大道之行也,天下为公。如因势利导,则如水之就下,极为自然。
众:1.许多(跟“寡”相对):众多。众人。寡不敌众。众志成城。2.许多人:听众。观众。群众。众所周知。3.姓。
提到“纠合之众”,你可能会想到一群人临时凑在一起,但缺乏统一的目标或纪律。比如:“起义初期,纠合之众虽然声势浩大,却因缺乏训练和指挥,最终被正规军击溃。”这里的关键问题是什么?核心在于“群体力量是否等于有效战斗力”。答案显然是否定的——松散的组织可能空有数量,但难以形成持久战斗力。
再举个现代职场例子:“公司为了赶项目临时抽调各部门员工,结果纠合之众因沟通不畅导致进度延误。”这种现象背后反映的深层问题是“临时团队的协作成本往往被低估”。就像拼图少了设计图,零散的人力资源若缺乏整合机制,反而可能产生1+1<2的效果。
有趣的是,这个成语也有其积极面。比如社区救灾时,志愿者快速集结形成纠合之众,却能创造奇迹。这说明“群体的自发性力量在紧急时刻可能突破常规限制”。关键变量在于是否有共同信念驱动——当目标高度统一时,松散群体也能迸发惊人能量。
从社会学角度看,互联网时代的“线上声援”就是新型纠合之众。某明星粉丝团为公益项目自发筹款,24小时内突破千万。这种案例提示我们:数字时代重新定义了群体协作的边界,技术工具正在改变传统意义上的组织形态。
个人认为,理解这个成语对现代人尤为重要。在强调灵活用工和项目制协作的今天,我们既要警惕乌合之众的潜在风险,也要学会激发临时团队的爆发力。就像乐高积木,单块平平无奇,但只要有清晰的拼接逻辑,零散部件也能构建稳固结构。
下次遇到需要快速组队的情况时,不妨先问自己:我们是真的在构建有战斗力的团队,还是仅仅在制造表面热闹?答案或许就藏在如何将“纠合之众”转化为“精锐之师”的转化策略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