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fǔ guǐ bù xiū
成语解释:簠、簋:古代食器、祭器。借指贪污
成语出处:唐·颜真卿《赠司空上柱国陇西郡开国公李公神道碑》:“公下车,召人吏告之曰:‘官吏有簠簋不修者……未至前一无所问,而今而后,义不相容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;旧时弹劾贪吏常用此语
繁体字形:簠簋不修
英文翻译:No repair
簠:古代祭祀时盛谷物的器皿,长方形,有足,有盖,有耳。
簋:古代盛食物的器具,圆口,两耳。
不:[bù]1.用在动词、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:不去。不能。不多。不经济。不一定。不很好。2.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,构成形容词:不法。不规则。3.单用,做否定性的回答(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):他知道吗?——不,他不知道。4.用在句末表示疑问,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:他现在身体好不?5.用在动补结构中间,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:拿不动。做不好。装不下。看不出。6.“不”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,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(常在前边加“什么”):什么累不累的,有工作就得做。什么钱不钱的,你喜欢就拿去。7.跟“就”搭用,表示选择:晚上他不是看书,就是写文章。8.a)在去声字前面,“不”字读阳平声,如“不会”、“不是”。b)动词“有”的否定式是“没有”,不是“不有”。[fǒu]相当于“否”
修:1.修饰:装修。修辞。2.修理;整治:修车。修桥补路。一定要把淮河修好。3.写;编写:修函。修史。修县志。4.(学问、品行方面)学习和锻炼:修养。修业。进修。这学期多修了两门课。5.修行(迷信):修炼。修仙。6.兴建;建筑:修建。修水库。新修了一条铁路。7.剪或削,使整齐:修树枝。修指甲。8.指修正主义:反修防修。9.姓。10.长;高:修长。修竹。
“簠簋不修”这个成语听起来有些陌生,但它背后藏着中国古代社会对官员品行的严格要求。簠和簋是古代祭祀用的礼器,如果连这些代表礼仪规范的器物都疏于打理,说明人连最基本的职责都荒废了。比如有人批评某地方官员:“他上任三年,地方财政漏洞百出,真可谓簠簋不修!”这里的潜台词是:连表面功夫都做不好,更别提实际贡献了。
有人可能会问:“这和现代生活有什么关系?”其实这个成语完全可以用来形容现代职场的失职现象。比如某公司部门经理对报表数据从不上心,下属提醒他“您这样簠簋不修,年终审计怕是要出问题”,既保留了成语的古韵,又贴切地表达了管理松散可能引发的后果。
有趣的是,这个成语的警示作用比单纯说“工作不负责”更有文化厚度。我曾见过一位老教授用“学术论文数据簠簋不修”批评研究态度不端的学生,既避免了直接指责,又点出了问题的严肃性。这种委婉的表达方式,反而让听者更容易反思自身问题。
为什么古人要用祭祀器具比喻官员操守?这其实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“以小见大”的智慧。就像今天我们会通过一个人的办公桌整洁度判断其工作态度,古人则通过祭祀器具的维护情况推测官员是否尽心。这种跨越千年的观察角度,至今仍能给我们启发——细节往往最能暴露本质。
在当代社会,我观察到“簠簋不修”的现象可能以新的形式出现。比如某些网红餐厅后厨卫生不达标,本质上和古代官员不修礼器是同类问题。不同的是,现在我们可以通过建立更完善的监督机制来预防,而不必等待问题暴露。这说明社会在进步,但人性中的惰性仍需时刻警惕。
下次当你看到公共场合设施损坏却无人修理时,不妨想想“簠簋不修”这个成语。它提醒我们:无论是管理国家还是经营小家,对基本规范的维护始终是底线。与其抱怨大环境,不如从做好手头每件小事开始——这或许就是古老智慧给现代人的最好启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