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dān dòu jiàn sè
成语解释:比喻计较小利。
成语出处:先秦 孟轲《孟子 尽心下》:“好名之人能让千乘之国,苟非其人,箪食豆羹见于色。”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紧缩式;作谓语、定语;含贬义
繁体字形:簞豆見色
英文翻译:See the color of beans
箪:古代用竹子等编成的盛饭用的器具。
豆:1.双子叶植物的一科,木本、草本植物都有,如“紫檀”、“槐树”、“黄豆”、“绿豆”、“红豆”、“豌豆”、“落花生”等,日常统称豆类植物,亦指这些植物的种子:豆科。豆子。豆荚(豆角儿)。豆浆。豆绿。煮豆燃萁。目光如豆。2.形状像豆粒的东西:土豆儿。3.古代盛肉或其他食品的器皿,形状像高脚盘:俎豆。4.姓。
见:[jiàn]1.看到:看见。罕见。见微知著。见义勇为。见异思迁。2.接触,遇到:怕见风。见习。3.看得出,显得出:见效。相形见绌。4.(文字等)出现在某处,可参考:见上。见下。5.会晤:会见。接见。6.对事物观察、认识、理解:见解。见地(见解)。见仁见智(指对同一问题各人从不同角度持不同看法)。7.助词,表示被动或对我如何:见外。见教。见谅(原谅我)。见笑(被讥笑)。8.姓。[xiàn]1.古同“现”,出现,显露。2.古同“现”,现存。
色:[sè]1.颜色:红色。绿色。2.脸上的表情:喜形于色。色厉内荏。3.情景;景象:景色。荷塘月色。4.种类:各色货品。花色齐全。5.质量:成色。足色。6.情欲。7.妇女的美好容貌:姿色。色艺双绝。[shǎi]同“色(sè)”。用于一些口语词,如“落(lào)色”“捎(shào)色”等。
“箪豆见色”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陌生,但它背后藏着一个很有意思的道理。简单来说,它的意思是“用简单的器物或行为就能看出一个人的品性”,类似于“见微知著”。比如,有人可能会问:“为什么用‘箪’和‘豆’这种装食物的容器来说事儿?”其实,古人用这两个日常物品比喻生活中最普通的细节,恰恰说明一个人的真实性格往往藏在不起眼的小事里。
举个例子:公司里新来了两位实习生。小张每次开会都主动整理桌上的文件,把用过的纸巾顺手丢进垃圾桶;小李却总是抱怨琐事,甚至把同事的水杯碰倒后假装没看见。主管观察了几天后,决定让小张转正。有人问主管为什么这么快做决定,他笑了笑说:“箪豆见色,小事见人品啊。”
有人可能会疑惑:“这和直接看工作能力有关系吗?”其实核心问题在于:我们是否低估了细节对人的判断价值?从心理学角度看,人在放松状态下的小动作更能反映真实性格。比如地铁上主动让座的人,未必会在捐款时大肆宣扬;而习惯性插队的人,工作中也可能缺乏团队意识。
我个人觉得,这个成语在当代尤其值得思考。现在很多人追求“高效社交”,习惯通过简历、头衔快速判断他人,却忽视了日常相处中的细微观察。就像朋友聚会时,那个默默帮大家添茶水的人,往往比高谈阔论者更值得深交。
再举个生活化的例子:邻居王阿姨总把垃圾分类做得特别仔细,连牛奶盒都要洗净晾干再扔。起初有人笑她“较真”,直到社区举办环保活动,大家才发现她十年前就开始资助山区儿童。这时候再看她平日的坚持,突然就理解了什么叫“箪豆见色”——认真对待小事的人,大事上也差不到哪儿去。
或许我们可以这样理解:观察他人就像拼拼图,每一块小碎片都藏着整体图案的线索。与其费心揣测别人的“大动作”,不如留意那些自然流露的细节。毕竟,真正的品格就像茶香,不用刻意掀开杯盖,香气自会飘散出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