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jiǎn xián fù shì
成语解释:轻视贤良,依附权势。
成语出处:《书 仲虺之诰》:“简贤附势,实繁有徒。”孔传:“简,略也。贤而无势则略之,不贤有势则附之。”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、宾语;用于处世
繁体字形:簡賢坿勢
英文翻译:Simple and virtuous
简:1.简单(跟“繁”相对):简便。简体。言简意赅。删繁就简。2.使简单;简化:精简。精兵简政。3.姓。4.古代用来写字的竹片:简札。简册。竹简。5.信件:书简。小简。6.选择(人才):简拔。简选。
贤:1.有德行的;有才能的:贤明。贤达。贤良。2.有德行的人;有才能的人:圣贤。选贤举能。任人唯贤。3.敬辞,用于平辈或晚辈:贤弟。贤侄。4.姓。
附:1.外加的;附带的:附录。附设。2.依靠:依附。附随。3.靠近;贴近:附近。附耳交谈。
势:1.势力:权势。人多势众。仗势欺人。2.一切事物力量表现出来的趋向:来势。势如破竹。3.自然界的现象或形势:山势。地势。水势汹涌。4.政治、军事或其他社会活动方面的状况或情势:局势。大势所趋。5.姿态:手势。姿势。6.雄性生殖器:去势。
“简贤附势”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文绉绉的,但拆开来看其实很直白:轻视真正有能力的人(简贤),却去讨好有权有势的人(附势)。生活中这种现象常见吗?举个例子:公司里有个同事专业能力一般,但特别擅长给领导端茶倒水、说漂亮话,最后反而比埋头干活的老实人更快升职加薪。
这时候有人可能会问:为什么大家明知这种行为有问题,还是会有人这么做?其实背后的逻辑很简单——短期利益驱动。巴结权势往往能快速获得资源倾斜,比如更容易拿到项目机会、评优名额,而认真做事的人却需要长期积累才能被看见。这种现象就像“走楼梯”和“坐电梯”的区别,总有人想抄近道。
不过换个角度看,简贤附势真的划算吗?去年我们部门就有个典型案例:小王靠拉关系当上组长,结果团队技术问题频发,项目差点搞砸。反观被冷落的技术骨干小李,跳槽后在新公司凭实力成了核心技术员。这说明“附势”可能赢得一时风光,但“简贤”终归会暴露能力短板。
我观察到一个有趣的现象:校园里也存在着“青春版简贤附势”。有些中学生不向学霸请教学习方法,反而整天围着家境好的同学转,帮人跑腿买零食来换取社交存在感。这让我想起老家的一句俗话:“看人下菜碟,迟早摔跟头”。
值得思考的是,社会环境是否在助长这种风气?比如某些行业确实存在“会做事不如会来事”的潜规则。但换个角度想,真正有生命力的组织最终还是会回归价值创造。就像手机行业,靠营销炒作的产品或许能热卖三个月,但持续畅销的永远是技术过硬的好产品。
最后分享个历史小故事:明朝嘉靖年间,严嵩父子权倾朝野时,无数官员争相巴结。但二十年后严家倒台,那些只会阿谀奉承的臣子大多身败名裂,反倒是当年被排挤的海瑞等人名垂青史。时间就像筛子,终会筛掉浮华,留下真金。与其费心攀附,不如把自己炼成值得被看见的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