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lóng niǎo jiàn yuán
成语解释:笼中鸟槛中猿。比喻受拘禁没有自由的人
成语出处:唐 白居易《山中与元九书因题书后》诗:“笼鸟槛猿俱未死,人间相见是何年!”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联合式;作宾语、定语;含贬义
繁体字形:籠鳥檻猨
英文翻译:A cage bird and a guard ape
笼:[lóng]1.笼子:竹笼。兔笼。鸡从笼里跑出来了。2.旧时囚禁犯人的刑具:囚笼。3.蒸笼:小笼包子。馒头刚上笼。4.把手放在袖筒里:笼着手。[lǒng]笼子(lǒng·zi):箱笼。
鸟:[niǎo]1.脊椎动物的一大类,体温恒定,卵生,嘴内无齿,全身有羽毛,胸部有龙骨突起,前肢变成翼,后肢能行走。一般的鸟都会飞,也有的两翼退化,不能飞行。如燕、鹰、鸡、鸭、鸵鸟等都属于鸟类。2.(Niǎo)姓。[diǎo]同“屌”。旧小说中用作骂人的话。
槛:[kǎn]门槛;门限。[jiàn]1.栏杆。2.关禽兽的木笼;囚笼:兽槛。槛车(古代运送囚犯的车)。
猿:哺乳动物,外形像猴而大,种类很多,没有颊囊和尾巴,有的特征跟人类很相似。生活在森林中。如猩猩和长臂猿。
“笼鸟槛猿”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陌生?咱们先拆开看。“笼中鸟”和“圈养猿”组合在一起,说的都是被困在特定环境里的生物。比如小李每天加班到深夜,盯着电脑屏幕说:“我现在就像笼鸟槛猿,项目进度卡着脖子,连下楼买杯咖啡的时间都没有。”这个场景里,既体现了被工作束缚的无奈,也暗含着对自由的渴望。
有人问:这成语只能用在职场场景吗? 当然不是。中学生趴在课桌上写作业时,用铅笔戳着试卷嘀咕:“天天补课做题,我快变成笼鸟槛猿了。”通过具体的生活化表达,成语的适用范围瞬间被拓宽到教育领域。
在社区公园里,常见推着婴儿车的全职妈妈望着跳舞的人群感叹:“带孩子三年没跳过舞,真成了笼鸟槛猿。”这种接地气的用法,既道出了育儿群体的真实状态,又避免了刻板化的抱怨语气。
关键问题来了:现代人如何避免成为笼鸟槛猿? 观察发现,主动创造“透气时刻”很重要。比如程序员小张会在午休时溜到天台做广播体操,图书管理员王姐每周固定参加读书会。这些微小的自由间隙,就像笼子开了一条缝,让新鲜空气能透进来。
有个有趣现象:当年轻人说“我要当自由的笼鸟槛猿”,其实是在玩梗式自嘲。他们用幽默化解压力,既承认现实约束的存在,又保持突破困境的乐观。这种灵活运用的方式,反而让古老成语焕发新活力。
最近听朋友聊起装修趣事:“设计师非要把客厅装成网红风,我现在看着这个白色铁艺鸟笼灯,真觉得自己成了笼鸟槛猿。”这个生活化的例子证明,传统文化元素完全能融入现代叙事。只要抓住“受困与突破”的核心矛盾,成语就能在不同语境里找到落脚点。
说到底,每个时代都有专属的“笼子”。农耕时代困住人的可能是土地,工业时代变成流水线,现在可能是手机屏幕。但总有人在格子间养多肉,在通勤路上听播客,用这些“小心机”保持精神自由。这种生存智慧,或许就是对抗“笼鸟槛猿”状态的秘密武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