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zhuī
  • zhī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lì zhuī zhī tǔ

成语解释:立锥:插锥子。插锥尖的一点地方。形容能容身的极小地方

成语出处:曹冏《六代论》:“子弟无尺寸之封,功臣无立锥之土。”
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
成语词性:作主语、宾语;指小地方

繁体字形:立錐之土

英文翻译:Soil with cone

立锥之土的意思

立:1.站1:立正。肃立。坐立不安。2.使竖立;使物件的上端向上:立竿见影。把梯子立起来。3.直立的:立柜。立轴。立领。4.建立;树立:立功。立志。5.制定;订立:立法。立约。立个字据。6.指君主即位。7.指确定继承地位;确立:立嗣。立皇太子。8.存在;生存:自立。独立。9.立刻:立奏奇效。立候回音。10.姓。

锥:1.锥子,一头有尖用以钻孔的工具。2.像锥子形的东西:改锥。3.用锥子一类工具钻:锥个眼儿。

之:1.往:由京之沪。君将何之?2.人称代词。代替人或事物(限于做宾语):求之不得。取之不尽。操之过急。言之成理。取而代之。有过之无不及。反其道而行之。3.人称代词。虚用,无所指:久而久之。不觉手之舞之,足之蹈之。4.指示代词。这;那:之二虫。之子于钓。5.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,组成偏正词组。a)表示领属关系:赤子之心。钟鼓之声。以子之矛,攻子之盾。b)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:光荣之家。无价之宝。缓兵之计。千里之外。意料之中。十分之九。6.用在主谓结构之间,取消它的独立性,使变成偏正结构:中国之大。战斗之激烈。大道之行也,天下为公。如因势利导,则如水之就下,极为自然。

土:1.土壤;泥土:黄土。黏土。土山。土坡。土堆。2.土地:国土。领土。3.本地的;地方性的:土产。土话。这个字眼太土,外地人不好懂。4.民间的;民间沿用的;非现代化的(区别于“洋”):土法。土专家。土洋并举。5.不合潮流;不开通:土里土气。土头土脑。6.未熬制的鸦片:烟土。7.姓。

成语评论

“立锥之地”这个成语,字面意思是“插锥子的地方”,常用来形容极小的一块空间。比如有人抱怨大城市租房难,可能会说:“这房间连个立锥之地都没有,行李箱都得竖着放。”这种夸张的表达,立刻让人感受到空间的局促感。

有人可能会问:“为什么偏偏用‘锥子’来比喻?”其实这和古代生活场景有关。锥子是古人缝衣、修理工具的重要物件,体积小但用途关键。连锥子都放不下的地方,自然小到影响基本生活了。

现代人用这个成语时,早就不局限于物理空间。比如职场新人吐槽:“会议上根本没我说话的立锥之地。”这里的“立锥之地”就变成了表达权的象征。成语的灵活运用,恰恰说明它抓住了“极度匮乏”的核心意象。

我发现这个成语特别擅长制造画面感。上周帮朋友搬家时,他对着塞满杂物的阁楼苦笑:“你看这儿,耗子进来都得侧着身子走,真正的立锥之地啊!”在场的人瞬间被这个生动比喻逗乐,疲惫感都消解了大半。

有人困惑:“现在居住条件改善了,这个成语还有存在价值吗?”其实换个角度想,当代人面对信息爆炸、社交过载时,常会渴望“精神上的立锥之地”。就像有人特意在书房留个空角落,放把旧藤椅,图的就是个能喘口气的小天地。

观察生活中的语言变迁很有意思。十年前人们说“蜗居”,现在流行“断舍离”,而“立锥之地”始终活跃在口语中。或许正是因为它在表达“空间焦虑”这件事上,既直击痛点,又带着点苦中作乐的智慧。

下次遇到类似场景时,不妨试试这个成语。比如看到阳台上堆满花盆,可以打趣说:“您这是要把多肉植物种出立锥之地的气势啊。”既点出现实状况,又不会让对方觉得被冒犯。语言的美妙,往往就在这种恰如其分的表达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