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lì chǎng bù wěn
成语解释:对问题所持的观点态度不能持之以恒
成语出处:古华《芙蓉镇》第三章:“他们是立场不稳,爱憎不明,敌我不分。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;指没有立场的人
繁体字形:立場不穩
英文翻译:Unstable position
立:1.站1:立正。肃立。坐立不安。2.使竖立;使物件的上端向上:立竿见影。把梯子立起来。3.直立的:立柜。立轴。立领。4.建立;树立:立功。立志。5.制定;订立:立法。立约。立个字据。6.指君主即位。7.指确定继承地位;确立:立嗣。立皇太子。8.存在;生存:自立。独立。9.立刻:立奏奇效。立候回音。10.姓。
场:[chǎng]1.适应某种需要的比较大的地方:会场。操场。市场。剧场。广场。2.舞台:上场。下场。3.指某种活动范围:官场。名利场。逢场作戏。4.事情发生的地点:现场。当场。在场。5.指表演或比赛的全场:开场。终场。6.戏剧中较小的段落,每场表演故事的一个片段。7.用于有场次或有场地的文娱体育活动:三场球赛。跳一场舞。8.电视接收机中,电子束对一幅画面的奇数行或偶数行完成一次隔行扫描,叫做一场。奇数场和偶数场合为一帧完整画面。9.物质存在的一种基本形态,具有能量、动量和质量。实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依靠有关的场来实现。如电场、磁场、引力场等。[cháng]1.平坦的空地,多用来翻晒粮食,碾轧谷物:打场。起场。场上堆满麦子。2.集;市集:赶场。3.用于事情的经过:一场透雨。一场大战。空欢喜一场。
不:[bù]1.用在动词、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:不去。不能。不多。不经济。不一定。不很好。2.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,构成形容词:不法。不规则。3.单用,做否定性的回答(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):他知道吗?——不,他不知道。4.用在句末表示疑问,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:他现在身体好不?5.用在动补结构中间,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:拿不动。做不好。装不下。看不出。6.“不”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,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(常在前边加“什么”):什么累不累的,有工作就得做。什么钱不钱的,你喜欢就拿去。7.跟“就”搭用,表示选择:晚上他不是看书,就是写文章。8.a)在去声字前面,“不”字读阳平声,如“不会”、“不是”。b)动词“有”的否定式是“没有”,不是“不有”。[fǒu]相当于“否”
稳:1.稳固;平稳:脚要站稳。把桌子放稳。时局不稳。他的立场很稳。2.稳重:稳健。沉稳。他做事很稳。3.稳妥:十拿九稳。稳扎稳打。4.使稳定:你先稳住他,别让他跑了。
说到“立场不稳”,很多人会联想到随风摇摆的芦苇。比如老张在公司会议上总爱说“我都可以”,领导问方案A还是B更合适,他回答:“A确实有创新性,但B的性价比更高……其实都行!”这种模棱两可的态度,就像成语“首鼠两端”的写照——既想讨好上级,又怕得罪同事,结果反而显得缺乏担当。
这时候有人会问:立场不稳仅仅是性格软弱的表现吗?其实不完全如此。记得邻居王姐在家长群里讨论春游地点时,上午刚支持去植物园,下午看到多数人想去动物园就改口说“接触动物也挺好”。这种“朝秦暮楚”的行为背后,既有从众心理作祟,也暴露了缺乏独立判断能力的短板。
我观察到有个有趣的现象:职场新人更容易出现“墙头草”特质。就像刚入职的小李,在茶水间听到同事吐槽主管就跟着点头,转身遇到主管又主动帮忙搬资料。这种摇摆看似能避免冲突,实则像成语“脚踏两条船”般危险——时间久了大家反而觉得他不可信赖。
如何改善这种情况呢?有个简单有效的方法:培养“价值锚点”。比如朋友小陈在选购电脑时,先明确自己最看重续航能力,任凭销售员吹嘘显卡性能也不动摇。这种“咬定青山不放松”的坚定,就像在意识中安装了指南针,遇到选择时自然不容易随波逐流。
从个人经验看,立场不稳有时恰是成长的必经阶段。就像学自行车时的左右摇晃,关键要在摇摆中找到平衡点。重要的是保持自我觉察,像整理衣柜那样定期梳理自己的核心原则,这样遇到大风大浪时,才能像成语说的“稳如泰山”般从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