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jī gǔ kuí jīn
成语解释:指考古衡今。
成语出处:宋罗大经《鹤林玉露》卷十五:“望稽古揆今,复君之位,以安天下。”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宾语、定语;用于处事
繁体字形:稽古揆今
英文翻译:Ancient and modern
稽:[jī]1.停留:稽留。稽延。2.考核:稽查。无稽之谈。3.计较:反唇相稽。[qǐ]1.〔稽首〕2.古代一种跪拜礼,叩头到地。3.道士举一手向人行礼,也称稽首。
古:1.古代(跟“今”相对):远古。厚今薄古。2.经历多年的:古画。古城。这座庙古得很。3.具有古代风格的:古拙。古朴。4.真挚纯朴:人心不古。5.古体诗:五古。七古。6.姓。
揆:1.估量;揣测:揆度(duó)。2.道理;准则:其揆一也(其道理是一样的)。3.掌握;管理。后因称宰相、内阁总理的职位为揆:以揆百事。阁揆。
今:1.现在;现代(跟“古”相对):当今。今人。厚今薄古。古为今用。2.当前的(年、天及其部分):今天。今晨。今春。3.指示代词。此;这:今番。今次。4.姓。
“稽古揆今”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文绉绉的,但它其实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。简单来说,就是通过研究过去的事情,来指导当下的决策。比如有人问:“学历史到底有什么用?”答案可能就藏在这个成语里——历史不仅是故事,更是解决问题的工具箱。
举个例子,某公司想开发新产品却担心市场风险。团队负责人说:“咱们得‘稽古揆今’,去年同类产品在南方卖得火,但北方遇冷,这次得重新分析地域消费习惯。”这种从过往数据找规律的行为,本质上就是在实践这个成语。你可能会问:过去的情况真能完全预测未来吗?当然不能,但就像天气预报不能100%准确却依然有用一样,历史经验能帮我们避开已知的坑。
有趣的是,这个概念不仅适用于大事。比如家长教育孩子时,常会提起自己小时候的经历:“我像你这么大时,就是因为没坚持练琴现在才后悔。”这种代际经验传递,何尝不是家庭版的“稽古揆今”?不过要注意的是,完全照搬老办法可能行不通,毕竟时代在变。就像用20年前的育儿方式教现在玩着iPad长大的孩子,肯定需要调整。
有人质疑:现代社会变化这么快,老经验还有价值吗?我的观察是,越是变化快的领域,底层逻辑反而越稳定。你看互联网行业天天创新,但用户对“便捷”“有趣”的核心需求,和三十年前商场追求“货全”“服务好”本质相通。这种不变的人性需求,正是“揆今”时需要抓住的锚点。
个人觉得,这个成语最妙的地方在于它强调“主动对照”而不是被动接受。就像厨师改良传家菜谱,既保留祖辈的秘制酱料,又加入新食材适应年轻人口味。这种古今融合的智慧,或许才是应对快速变化时代的生存之道。下次遇到难题时,不妨先翻翻“历史数据库”,说不定能找到意想不到的灵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