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jī dé yù hòu
成语解释:指积累德行,则后世昌盛。
成语出处:清 朱仕琇《又答李磻玉书》:“姊丈以一身榰柱百世之重,今继嗣未立,诚可忧也。况姻母太夫人年亦高矣,尤不能不以此为念也。积德裕后,古岂吾欺,今犹未验,何也!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;用于处世
繁体字形:积惪裕后
英文翻译:Jide yuhou
积:1.积累;聚集:积少成多。日积月累。积土成山。院子里积了不少水。2.长时间积累下来的:积习。积弊。3.中医指儿童消化不良的病:食积。奶积。捏积。这个孩子有积了。4.乘积的简称。
德:1.道德,品行;特指好的品行:德育。美德。德才兼备。2.心意;志向:同心同德。离心离德。3.恩惠;好处:感恩戴德。4.德国的简称。
裕:1.丰富;宽绰:富裕。宽裕。充裕。余裕。2.使富足:富国裕民。3.姓。
后:1.方位词。在背面的(指空间,跟“前”相对):后门。村前村后。2.方位词。未来的;较晚的(指时间,跟“前、先”相对):后天。日后。后辈。先来后到。3.方位词。次序靠近末尾的(跟“前、先”相对):后排。后十五名。4.后代的人,指子孙等:无后。5.君主的妻子:皇后。后妃。6.古代称君主:商之先后。7.姓。
“积德裕后”这个成语到底怎么用?先看个例子:老张每周去社区教孩子书法,有人说他浪费时间,他却摆摆手:“教孩子写字是小事,但万一有个娃将来成了书法家,也算给后代积点德嘛。”这背后藏着什么逻辑?
有人问:积德裕后和普通行善有什么区别?举个企业案例就明白了。某食品厂老板坚持用贵一倍的本地原料,别人说他傻,十年后同行爆出食品安全问题,他的厂子反而靠口碑逆势增长。这种“吃亏式经营”看似费力,实则给企业信誉存了定期存款。
更接地气的例子在菜市场。王阿姨的豆腐摊总多给老人半块,儿子觉得亏本。二十年后她生病住院,当年受惠的老人家属主动帮忙联系专家——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回报,正是“裕后”的生动写照。善意就像蒲公英种子,你不知道它落在哪里生根。
特别想说个反常识观点:积德裕后未必需要宏大叙事。我家楼下修车大爷,二十年来给学生免费补胎,现在他的摊位成了社区信息站。这种日常化的善意传递,反而比刻意捐款更容易形成良性循环。
有个真实故事值得玩味:抗战时期上海某药房坚持平价售药,第三代传人前年创业时,老顾客的孙子主动投资。时空交错的因果链印证着,善意的复利效应远超金钱计算。就像种树人不一定能乘凉,但树林自会滋养整片土地。
最后分享个观察:现代人常把“积德”想得太沉重。其实教邻居孩子做道题,给外卖小哥递瓶水,这些碎片化善意都在编织未来的安全网。当善意成为生活方式,裕后就成了自然而然的结果,就像春天播种时从没怀疑过秋天会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