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jī xiǎo chéng dà
成语解释:积累少量的东西,能成为巨大的数量。
成语出处:《汉书 董仲舒传》:“聚少成多,积小致巨。宋 张君房《云笈七签》卷九十:“为小恶者,如积小以成大;从微至着,为一恶以至于万恶,一一而皆有祸应。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宾语;指积少成多
繁体字形:积小成大
英文翻译:many a little make a mickle
积:1.积累;聚集:积少成多。日积月累。积土成山。院子里积了不少水。2.长时间积累下来的:积习。积弊。3.中医指儿童消化不良的病:食积。奶积。捏积。这个孩子有积了。4.乘积的简称。
小:1.指面积、体积、容量、数量、强度、力量不及一般或不及所比较的对象,与“大”相对:小雨。矮小。短小精悍。2.范围窄,程度浅,性质不重要:小事。小节。小题大作。小打小闹。3.时间短:小坐。小住。4.年幼小,排行最末:小孩。5.谦辞:小弟。小可。小人(a.谦称自己,指地位低;b.指人格卑鄙的人;c.指子女;d.小孩儿)。6.妾:小房。
成:1.完成;成功(跟“败”相对):大功告成。事情成了。2.成全:成人之美。玉成其事。3.成为;变为:百炼成钢。雪化成水。4.成果;成就:坐享其成。一事无成。5.生物生长到定形、成熟的阶段:成虫。成人。6.已定的;定形的;现成的:成规。成见。成例。成药。7.表示达到一个单位(强调数量多或时间长):成批生产。成千成万。成年累月。水果成箱买便宜。8.表示答应、许可:成!就这么办吧。9.表示有能力:他可真成!什么都难不住他。10.姓。11.十分之一叫一成:九成金。村里今年收的庄稼比去年增加两成。
大:[dà]1.指面积、体积、容量、数量、强度、力量超过一般或超过所比较的对象,与“小”相对:大厅。大政。大气候。夜郎自大。大腹便便。2.指大小的对比:这间房有那间两个大。3.规模广,程度深,性质重要:大局。大众。4.用于“不”后,表示程度浅或次数少:不大高兴。5.年长,排行第一:老大。6.敬辞:大作。大名。大手笔。7.时间更远:大前年。8.〔大夫〕古代官职,位于“卿”之下,“士”之上。9.超过事物一半,不很详细,不很准确:大概。大凡。[dài]1.〔大夫〕医生(“夫”读轻声)。2.〔大王〕戏曲、旧小说中对强盗首领的称呼(“王”读轻声)。[tài]1.古同“太”。2.古同“泰”。
“积小成大”这个主题听起来很抽象,但生活中处处能找到它的影子。比如有人每天存10块钱,一年下来不知不觉就有了3650元。钱不多?可如果坚持十年,加上利息就能凑出一辆代步车的首付。这种“不起眼的小动作”如何变成“看得见的成果”?关键就在于时间的杠杆效应。
成语“集腋成裘”常被用来形容积累的力量。战国时期的商人范蠡,最初只是在集市上贩卖麻布,每次赚到的利润微薄到连仆人都看不上。但他坚持把每一枚铜钱重新投入生意,二十年过去,他的商队规模已经能影响诸侯国的物价。这里藏着个问题:为什么普通人容易中途放弃?答案或许藏在“反馈周期”里——太慢的回报会消磨耐心,但学会把大目标拆解成每日进度条,就像看着存钱罐一点点变沉,反而能让人保持动力。
有个真实案例值得思考:某互联网公司最初只有三个程序员在地下室写代码,他们给软件添加新功能时,总是先做“最小可用版本”。当用户量突破百万时,人们才发现这个简陋的初始版本就像“聚沙成塔”里的第一把沙粒。这引出一个思考:为什么初创企业更擅长运用积小成大的智慧?或许因为资源有限反而迫使他们专注在关键细节上,就像古人说的“螺蛳壳里做道场”。
我观察过书法练习者的进步曲线。初学者往往纠结于“什么时候能写出王羲之的水平”,却忽视每个字的起笔转折。实际上,当一个人持续三个月每天纠正一个握笔姿势的错误角度,最终呈现的作品会比突击练习三个月更有灵气。这种渐变式成长印证了“滴水穿石”的道理——持续作用力比瞬间爆发力更具穿透性。
现代人容易陷入“速成焦虑”,却忘记参天大树也是从幼苗长起。有个有趣的现象:人们愿意花三年读大学获取文凭,却不愿花三个月培养运动习惯。这种认知偏差提醒我们:真正的积累不在于事情本身的大小,而在于能否建立可持续的系统。就像种花,重要的不是某天浇了多少水,而是是否形成了定期照料的生命节奏。
下次当你觉得某个目标遥不可及时,不妨试试“微步骤策略”:把想学的技能拆解成五分钟就能完成的碎片任务。二十年前不会有人相信每天拍三张照片能成为摄影师,但如今智能手机让这个假设变成了可能。当量变引发质变时,回头再看那些零散的积累,会突然明白古人说“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”时的笃定与智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