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lóu
  • zhī
  • míng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lí lóu zhī míng

成语解释:离娄:古代人名,视力很好。比喻视力极好

成语出处:战国·邹·孟轲《孟子·离娄》:“离娄之明,公输子之巧,不以规矩,不能成方圆。”

是否常用:

成语词性:作宾语;用于比喻句

繁体字形:離婁之明

英文翻译:From Lou Zhiming

离娄之明的意思

离:1.相距,隔开:距离。太阳是离地球最近的恒星。2.离开,分开:分离。离别。离家。离散(sàn)。离职。离异。离间(jiàn)。支离破碎。3.缺少:办好教育离不开教师。4.八卦之一,符号是“☲”,代表火。5.古同“”,遭受。6.古同“”,妇女的佩巾。7.〔离离〕形容草木茂盛,如“离离原上草,一岁一枯荣”。8.姓。

娄:1.(身体)虚弱:他动不动就病,身子骨儿可~啦。2.(某些瓜类)过熟而变质:西瓜~了保换。3.二十八宿之一。4.姓。

之:1.往:由京之沪。君将何之?2.人称代词。代替人或事物(限于做宾语):求之不得。取之不尽。操之过急。言之成理。取而代之。有过之无不及。反其道而行之。3.人称代词。虚用,无所指:久而久之。不觉手之舞之,足之蹈之。4.指示代词。这;那:之二虫。之子于钓。5.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,组成偏正词组。a)表示领属关系:赤子之心。钟鼓之声。以子之矛,攻子之盾。b)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:光荣之家。无价之宝。缓兵之计。千里之外。意料之中。十分之九。6.用在主谓结构之间,取消它的独立性,使变成偏正结构:中国之大。战斗之激烈。大道之行也,天下为公。如因势利导,则如水之就下,极为自然。

明:1.明亮(跟“暗”相对):明月。天明。灯火通明。2.明白;清楚:问明。讲明。分明。去向不明。3.公开;显露在外;不隐蔽(跟“暗”相对):明说。明令。明沟。明枪易躲,暗箭难防。4.眼力好;眼光正确;对事物现象看得清:聪明。英明。精明强干。耳聪目明。眼明手快。5.光明:弃暗投明。明人不做暗事。6.视觉:双目失明。7.懂得;了解:深明大义。不明利害。8.表明;显示:开宗明义。赋诗明志。9.明明:你明知道他不会,干吗还要为难他呀?10.次于今年、今天的:明天。明晨。明年。明春。11.朝代,公元1368—1644,朱元璋所建。先定都南京,永乐年间迁都北京。12.姓。

成语评论

离娄之明,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陌生?其实它来自《孟子》,形容一个人眼光独到、洞察力极强。比如在职场上,有人能一眼看出项目方案的漏洞,还能预判市场变化的趋势,这就是典型的“离娄之明”。

有人问:“这成语和‘火眼金睛’有什么区别?”其实两者都强调敏锐,但“离娄之明”更侧重对事物本质的深刻理解。比如一位老中医通过观察患者的气色和舌苔,就能精准判断病因,这不仅是观察力,更是长期经验积累的智慧。

再来看历史故事。战国时期,齐国的管仲通过分析诸侯国的资源分布和国君性格,提出“尊王攘夷”的策略,帮助齐桓公成为霸主。这种从复杂局势中提炼关键信息的能力,正是离娄之明的生动体现。

有人可能会疑惑:“现代社会还需要这种能力吗?”我的观点是,越是信息爆炸的时代,越需要剥离表象、抓住核心的本领。比如投资人筛选初创公司时,不仅要看数据报表,还要从团队氛围、创始人格局中嗅到潜力,这和千年前的“离娄之明”异曲同工。

生活中也能找到影子。家里老人常能通过天气变化调整菜园种植节奏,年轻人通过朋友聊天的细节察觉对方情绪波动,这些看似普通的场景,其实都藏着“离娄之明”的智慧。关键不在于是否用这个成语,而在于培养穿透表象的思考习惯。

最后想说,离娄之明不是天赋,而是可以训练的技能。就像侦探破案时串联线索,厨师凭手感掌握火候,当我们开始主动追问“这件事背后的逻辑是什么”,就已经在靠近这种洞察力了。这种能力,或许正是应对复杂世界的必备工具。

离娄之明的造句

  1. 造句 离娄之明,公输子之巧;不以规矩,不成方圆。孟子 
  2. 造句 《孟子·离娄》篇首句“离娄之明”,离娄即是离朱。
  3. 造句 离娄之明、公输子之巧,不以规矩,不能成方圆;师旷之聪,不以六律,不能正五音;尧舜之道,不以仁政,不能平治天下。
  4. 造句 “离娄之明,公输子之巧,不以规矩,不能成方圆。
  5. 造句 虽禹之智,不能测其浅深;离娄之明,焉能辨乎咫尺?于是冯夷息浪,屏翳收功;鱼鳖遁迹,鸟兽潜踪。
  6. 造句 离娄之明,不以规矩,不能成方圆。
  7. 造句 “离娄之明、公输子之巧,不以规矩,不能成方圆;师旷之聪,不以六律,不能正五音;尧舜之道,不以仁政,不。
  8. 造句 “离娄之明,公输子之巧,不以规矩,不成方圆”,这是孟子《离娄上》的一句名言。
  9. 造句 虽大禹之智,不能测其浅深;离娄之明,焉能辨乎咫尺。
  10. 造句 “离娄之明,公孙子之巧,不以规矩,不能成方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