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huò luàn tāo tiān
成语解释:形容灾祸、战乱极其严重,天下动荡不安。
成语出处:《晋书·惠帝纪》:“祸乱滔天,奸逆仍起,至乃幽废重宫,宗庙纪绝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;用于时局等
繁体字形:禍亂滔天
英文翻译:Disaster is terrible
祸:1.灾难;不幸的事或情况。与“福”相对:灾祸。闯祸。2.损害:祸国殃民。
乱:1.没有秩序和条理:乱七八糟。2.武装骚扰:兵乱。叛乱。3.使混乱;使紊乱:捣乱。以假乱真。4.任意;随便:不许乱扔纸屑。
滔:大水弥漫:波浪滔天。
天:1.天空:顶天立地。太阳一出满天红。2.位置在顶部的;凌空架设的:天棚。天窗。天桥。3.一昼夜二十四小时的时间,有时专指白天:今天。过了冬至,天越来越长了。4.用于计算天数:每天。第二天。三天三夜。忙了一天,晚上早点儿休息吧。5.一天里的某一段时间:五更天。天儿还早呢。6.季节:春天。冷天。三伏天。黄梅天。7.天气:阴天。天晴。天冷了。8.天然的;天生的:天性。天资。天足。9.自然界:天灾。人定胜天。10.姓。
“祸乱滔天”这个成语,听起来像是形容灾难像洪水一样淹没世界,但具体怎么用呢?比如我们读历史时,可能会看到这样的句子:“东汉末年,诸侯割据、民不聊生,真可谓祸乱滔天之世。”这里既点明了时代背景的混乱,又让读者感受到局势的失控感。
有人可能会问:为什么用“滔天”形容祸乱?其实这是一种比喻——就像巨浪翻涌到天际,祸害和混乱的规模已经大到难以控制。比如描述一场地震后的场景:“灾后物资短缺,谣言四起,加上余震不断,整个城市陷入祸乱滔天的境地。”这里的“滔天”不仅强调混乱的程度,也暗示了人们内心的恐慌如潮水般蔓延。
再举个现代社会的例子。假设某国突然爆发金融危机,媒体可能会这样写:“货币贬值、失业率飙升,社会秩序在祸乱滔天中逐渐崩塌。”这个用法跳出了战争或天灾的框架,说明成语也能描述系统性风险带来的连锁反应。
有趣的是,这个成语在警示类文章中尤其好用。比如讨论网络安全时:“一旦核心数据库被攻破,虚假信息将如野火蔓延,制造出祸乱滔天的舆论危机。”这里把抽象的网络威胁转化成具象化的画面,提醒读者防患于未然。
我个人认为,这个成语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“全景视角”。当我们说“某地祸乱滔天”时,不仅是在描述混乱本身,更在暗示这种状态已经影响到社会的各个层面——就像洪水漫过堤坝后,农田、房屋、道路无一幸免。
或许有人会疑惑:现在社会相对稳定,这个成语还有使用场景吗?其实换个角度就能发现新意。比如描述某个行业乱象:“直播行业数据造假、恶性竞争,某些领域的乱象已呈祸乱滔天之势。”这种用法既保留了成语的冲击力,又赋予了它时代特征。
观察成语的演变很有意思。古人用“祸乱滔天”多指战乱或政变,如今我们可以用它形容信息爆炸时代的认知危机,或是全球气候变化引发的多重灾害。语言就像活水,总能在新的语境中泛起不一样的浪花。
下次当你看到某个系统性危机时,不妨想想这个成语。它提醒我们:混乱从来不是单一事件,而是各种问题叠加形成的漩涡。但正如洪水终会退去,人类的智慧也总能在滔天祸乱中找到重建秩序的路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