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shén lóng jiàn shǒu
成语解释:清赵执信《谈龙录》:“昉思嫉时俗之无章也,曰:‘诗如龙然,首尾爪角鳞鬣,一不具,非龙也。’司寇哂之曰:‘诗如神龙,见其首不见其尾,或云中露一爪一鳞而已,安得全体?’”后以“神龙见首”指诗文跌宕多姿。
成语出处:清·赵执信《谈龙录》:“昉思嫉时俗之无章也,曰:‘诗如龙然,首尾爪角鳞鬣,一不具,非龙也。’司寇哂之曰:‘诗如神龙,见其首不见其尾,或云中露一爪一鳞而已,安得全体?’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宾语、定语;用于比喻句
繁体字形:神龍見首
英文翻译:see the head of the magic dragon but not its tail
神:1.宗教指天地万物的创造者和统治者,迷信的人指神仙或能力、德行高超的人物死后的精灵:神位。财神。无神论。多神教。2.神话中的人物,有超人的能力:料事如神。用兵如神。3.特别高超或出奇,令人惊异的;神妙:神速。神效。这事真是越说越神了。4.精神;精力:凝神。费神。聚精会神。双目炯炯有神。5.神气:神色。神情。瞧他那个神儿,准是有什么心事。6.聪明;机灵:瞧!这孩子真神。7.姓。
龙:1.我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异动物,身体长,有鳞,有角,有脚,能走,能飞,能游泳,能兴云降雨。2.封建时代用龙作为帝王的象征,也用来指帝王使用的东西:龙颜。龙廷。龙袍。龙床。3.形状像龙的或装有龙的图案的:龙舟。龙灯。龙车。龙旗。4.古生物学上指古代某些爬行动物,如恐龙、翼手龙等。5.姓。
见:[jiàn]1.看到:看见。罕见。见微知著。见义勇为。见异思迁。2.接触,遇到:怕见风。见习。3.看得出,显得出:见效。相形见绌。4.(文字等)出现在某处,可参考:见上。见下。5.会晤:会见。接见。6.对事物观察、认识、理解:见解。见地(见解)。见仁见智(指对同一问题各人从不同角度持不同看法)。7.助词,表示被动或对我如何:见外。见教。见谅(原谅我)。见笑(被讥笑)。8.姓。[xiàn]1.古同“现”,出现,显露。2.古同“现”,现存。
首:1.头:昂首阔步。2.领袖;领导人:元首。首长。3.最先;开始:首创。4.第一;最高:首要。首席代表。5.告发:自首。出首。6.量词。用于诗歌、歌曲等:一首诗。民歌百首。
“神龙见首”这个成语,字面意思是说神龙只能看到头部,尾巴却藏在云雾里,常用来形容人或事物神秘莫测、难以窥见全貌。比如:“公司新项目一直保密,像神龙见首一样,同事们只能从零碎的信息里猜测进展。”这时候你可能会问:为什么用“神龙”来比喻?其实,龙在中国文化里本就是象征力量和未知的生物,加上“见首不见尾”的形态,更能突出神秘感。
再举个例子:有人评价一位低调的艺术家——“他的创作灵感如神龙见首,观众永远猜不到下一幅作品会是什么风格。”这里成语不仅形容了艺术家的不可预测性,还暗示了人们对他的敬畏和好奇。那么问题来了:这种“不完整”的形容方式有什么好处?答案可能在于留白——只说一部分,反而能激发想象力,让描述对象更有魅力。
生活中也常遇到类似现象。比如朋友突然发来一条没头没尾的消息:“明天老地方见!”这种“神龙见首”式的沟通,虽然让人摸不着头脑,却增添了见面时的惊喜感。有趣的是,在信息爆炸的时代,这种刻意保留信息的行为反而成了一种稀缺的交流艺术。
个人认为,“神龙见首”的妙处在于它打破了“全知视角”。就像看一部悬疑电影,如果导演一开始就把谜底揭开,观众反而失去了探索的乐趣。成语的智慧,恰恰在于教会我们:适当地隐藏,比完全暴露更能引发深度思考。
换个角度想,现代人常说的“保持神秘感”,不就是“神龙见首”的另一种表达吗?职场中,领导偶尔透露关键信息却不说透;社交媒体上,博主发布悬念内容吸引点击……这些现象背后,都能看到成语蕴含的古老智慧在现代语境下的新生命。
最后不妨思考:为什么这个诞生于农耕文明的成语,在数字时代依然适用?或许因为人类对未知的好奇心从未改变。无论是面对浩瀚宇宙,还是解读他人心思,“神龙见首”的状态始终让我们保持探索的热情——而这,大概就是文化符号跨越时空的生命力所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