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lǐ wéi qíng mào
成语解释:意谓一个人的礼仪容止为内心的显现。情,情意;貌,容仪。貌和情互为表里。
成语出处:战国·韩·韩非《韩非子·解老》:“礼为情貌者也,文为质饰者也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宾语、定语;用于书面语
繁体字形:禮為情皃
英文翻译:Courtesy for appearance
礼:1.社会生活中由于风俗习惯而形成的为大家共同遵守的仪式:婚礼。丧礼。2.表示尊敬的言语或动作:礼节。敬个礼。3.礼物:送礼。献礼。千里送鹅毛,礼轻情意重。4.以礼相待:礼贤下士。5.姓。
为:[wéi]1.做:有为。事在人为。敢作敢为。大有可为。2.充当:选他为代表。3.变成;成:一分为二。化为乌有。变沙漠为良田。4.是:十寸为一尺。5.姓。6.被(跟“所”字合用):这种艺术形式为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。7.常跟“何”相应,表示疑问或感叹:何以家为(要家干什么)?8.附于某些单音形容词后,构成表示程度、范围的副词:大为高兴。广为传播。深为感动。9.附于某些表示程度的单音副词后,加强语气:极为重要。甚为便利。颇为可观。尤为出色。[wèi]1.帮助;卫护:为吕氏者右袒,为刘氏者左袒。2.表示行为的对象;替:为你庆幸。为人民服务。为这本书写一篇序。3.表示原因、目的:大家都为这件事高兴。为建设伟大祖国而奋斗。4.对;向:不足为外人道。
情:1.感情:热情。有情。无情。温情。2.情面:人情。讲情。托情。求情。3.爱情:情书。情话。谈情。4.情欲;性欲:春情。催情。发情期。5.情形;情况:病情。军情。实情。灾情。6.情理;道理:合情合理。不情之请。
貌:1.相貌:面貌。容貌。以貌取人。2.外表的形象;样子:全貌。貌合神离。3.姓。
“礼为情貌”这个词听起来文绉绉的,到底啥意思?简单来说,就是“礼仪是情感的外在表现”。比如朋友生病住院,你拎着水果去探望——这个行为本身是“礼”,但背后传递的是关心和牵挂的“情”。这时候的“礼”,就像给情感穿上一件得体的衣服,让心意能被看见、被理解。
有人可能会问:“光有礼数没真心,不就成了假客套吗?”这个问题问得好!比如公司年会上,同事见面互相夸赞“你今天的衣服真好看”,如果双方心里都觉得对方穿得土气,这种“礼”就成了虚伪的表演。真正的“礼为情貌”需要内外一致,就像包装精美的礼物盒里,必须装着实在的物件才有意义。
生活中最动人的“礼”,往往发生在不经意间。记得有次暴雨天,楼下卖早点的阿姨主动借伞给我,伞柄上还留着温热的豆浆余温。她没说什么漂亮话,但这个细微举动比任何客套话都暖心。这种真诚的礼仪,本质上是用行动在说:“我懂你的难处。”
有趣的是,现代社会出现了新形态的“礼为情貌”。比如年轻人用表情包代替千篇一律的“在吗”,用奶茶代购表达歉意,甚至通过游戏组队传递关心。这些看似不传统的“礼”,其实都在用当代人熟悉的语言包装着质朴的情感。只要内核是真诚的,形式创新反而能让礼仪更鲜活。
不过有个现象值得注意:当“礼”的规矩太多太重,反而可能压垮“情”。比如某些婚丧嫁娶的繁文缛节,让参与者疲惫不堪,这时候的“礼”已经偏离了表达情感的初衷。个人认为,真正的礼仪应该像呼吸般自然,既不过分简化显得粗鲁,也不必复杂到让人窒息,关键在于找到情与礼的平衡点。
观察不同文化中的礼仪差异也很有意思。日本人的鞠躬、法国人的贴面礼、中国人的双手递物,这些形式各异的“礼”本质上都是情感的翻译器。就像不同方言表达同一个意思,只要背后的情感是真实的,礼仪就是打破隔阂的通用语言。
未来随着科技发展,或许会出现更多元的情感表达方式。但无论载体如何变化,只要人类还有交流需求,“礼为情貌”就永远不会过时。毕竟在钢筋水泥的城市森林里,恰到好处的礼仪就像萤火虫的微光,提醒我们:温暖的人情味始终存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