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mó zuǐ pí zǐ
成语解释:说废话
成语出处:浩然《艳阳天》第84章:“别白磨嘴皮子了,咱们反破坏,把糟蹋麦子的鸡全砸扁它!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;用于口语
繁体字形:磨嘴皮子
英文翻译:Whet one's mouth
磨:[mó]1.摩擦:脚上磨了几个大泡。我劝了他半天,嘴唇都快磨破了。2.用磨料磨物体使光滑、锋利或达到其他目的:磨刀。磨墨。磨玻璃。铁杵磨成针。3.折磨:他被这场病磨得改了样子了。4.纠缠;磨烦(mò·fan):这孩子可真磨人。5.消灭;磨灭:百世不磨。6.消耗时间;拖延:磨洋工。磨工夫。[mò]1.把粮食弄碎的工具,通常是两个圆石盘做成的:一盘磨。电磨。推磨。2.用磨把粮食弄碎:磨面。磨豆腐。磨麦子。3.掉转;转变:把汽车磨过来。我几次三番劝他,他还是磨不过来。
嘴:1.口的通称:张嘴。闭嘴。2.(嘴儿)形状或作用像嘴的东西:瓶嘴儿。茶壶嘴儿。烟嘴儿。3.指说的话:嘴甜。别多嘴。
皮:1.人或生物体表面的一层组织:牛皮。荞麦皮。碰掉了一块皮。2.皮子:皮箱。皮鞋。皮袄。3.包在或围在外面的一层东西:包袱皮儿。新书最好包上皮儿。4.(皮儿)表面:地皮。水皮儿。5.(皮儿)某些薄片状的东西:铅皮。豆腐皮儿。6.有韧性的:皮糖。7.酥脆的东西受潮后变韧:花生放皮了,吃起来不香了。8.顽皮:调皮。这孩子真皮。9.由于受申斥或责罚次数过多而感觉无所谓:老挨说,他早就皮了。10.姓。
子:1.古代指儿女,现专指儿子:子女。子孙。子嗣。子弟(后辈人,年轻人)。2.植物的果实、种子:菜子。瓜子儿。子实。3.动物的卵:鱼子。蚕子。4.幼小的,小的:子鸡。子畜。子城。5.小而硬的颗粒状的东西:子弹(dàn)。棋子儿。6.与“母”相对:子金(利息)。子母扣。子音(辅音)。7.对人的称呼:男子。妻子。士子(读书人)。舟子(船夫)。才子。8.古代对人的尊称;称老师或称有道德、有学问的人:孔子。先秦诸子。9.地支的第一位,属鼠:子丑寅卯(喻有条不紊的层次或事物的条理)。10.用于计时:子时(夜十一点至一点)。子夜(深夜)。11.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四等:子爵。12.附加在名词、动词、形容词后,具有名词性(读轻声):旗子。乱子。胖子。13.个别量词后缀(读轻声):敲了两下子门。14.姓。
“磨嘴皮子”这个成语听着就挺有意思的——想象一下有人把嘴皮子当石头磨,光动嘴不动手。比如同事老张总说要减肥,每天中午却抱着炸鸡腿念叨:“明天开始跑步!”结果半年过去,他倒是把“明天”这个词用得炉火纯青。
这时候你可能想问:“光说不练的人到底图啥?”其实大多数时候不是故意偷懒,而是被“想象中要做的事”给吓住了。就像有人想学吉他,光是纠结“手指会不会长茧”“和弦好难记”,光顾着和朋友们讨论买什么牌子的琴弦,结果三个月过去了连《小星星》都弹不顺溜。
不过话说回来,有时候“磨嘴皮子”也能发挥点作用。比如朋友之间互相打气,你说要考教师资格证,我说要开奶茶店,虽然最后可能谁也没干成,但至少当下聊得热血沸腾。这时候的关键在于,得把这种口头承诺转化成具体的行动计划,比如“今晚先下载考试大纲”或者“周末去考察三个铺面”。
有人可能会困惑:“为啥明明知道问题在哪,就是改不掉光说不做的毛病?”这背后藏着个有趣的心理现象:大脑会把“说出口的目标”误认为“已经完成的任务”。就像对着镜子喊十遍“我要早起”,结果第二天闹钟响时反而理直气壮按掉——毕竟昨天已经“努力”过了嘛。
我倒是发现个小窍门:与其在朋友圈立flag,不如把大目标切成“五分钟行动”。比如想写小说,先给自己定个“今天写三行对话”的小任务。上周我试了试这个方法,结果原本计划写三千字的文章,最后竟然磨磨蹭蹭写了四千多字——看来“嘴皮子”和“真行动”之间,就差个具体的小切口。
生活中最怕的不是爱磨嘴皮子的人,而是那些连嘴皮子都懒得磨的。至少前者还存着改变的念想,就像老话说的:“常立志不如立长志,但总比不立志强。”下次再听见有人滔滔不绝谈理想,不妨递给他纸笔:“这个想法有意思,要不咱们先画个流程图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