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pò ké ér chū
成语解释:带壳的动植物冲破其外壳而生长。形容新生事物十分顽强
成语出处: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状语;多用于比喻句
繁体字形:破壳而出
英文翻译:Out of the shell
破:1.完整的东西受到损伤变得不完整:手破了。纸戳破了。袜子破了一个洞。2.使损坏;使分裂;劈开:破釜沉舟。势如破竹。破开西瓜。3.整的换成零的:一元的票子破成两张五角的。4.突破;破除(规定、习惯、思想等):破格。破例。破记录。5.打败(敌人);打下(据点):攻破城池。大破敌军。6.花费:破钞。破费。破工夫。7.使真相露出;揭穿:说破。一语道破。案子已经破了。8.受过损伤的;破烂的:破衣服。房子很破了。9.讥讽东西或人不好(含厌恶意):谁看那破戏!
壳:[ké]义同“壳”(qiào):贝壳。脑壳。鸡蛋壳儿。子弹壳儿。[qiào]坚硬的外皮:甲壳。地壳。金蝉脱壳。
而:1.连接动词、形容词或词组、分句等。a)连接语意相承的成分:伟大而艰巨的任务。战而胜之。取而代之。我们正从事一个伟大的事业,而伟大的事业必须有最广泛的群众的参加和支持。b)连接肯定和否定互相补充的成分:栀子花的香,浓而不烈,清而不淡。马克思主义叫我们看问题不要从抽象的定义出发,而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。c)连接语意相反的成分,表示转折:如果能集中生产而不集中,就会影响改进技术、提高生产。d)连接事理上前后相因的成分:因困难而畏惧而退却而消极的人,不会有任何成就。2.有“到”的意思:一而再,再而三。由秋而冬。由南而北。3.把表示时间、方式、目的、原因、依据等的成分连接到动词上面:匆匆而来。挺身而出。为正义而战。因公而死。视情况而定。4.插在主语谓语中间,有“如果”的意思:民族战争而不依靠人民大众,毫无疑义将不能取得胜利。5.姓。
出:1.从里面到外面(跟“进、入”相对):出来。出去。出门。出国。出院。2.来到:出席。出场。3.超出:出轨。出界。不出三年。4.往外拿:出钱。出布告。出题目。出主意。5.出产;产生:出煤。出木材。我们厂里出了不少劳动模范。6.发生:出问题。这事儿出在1962年。7.出版:这家出版社出了不少好书。8.发出;发泄:出芽儿。出汗。出天花。出气。9.引文、典故等见于某处:语出《老子》。10.显露:出名。出面。出头。出洋相。11.显得量多:机米做饭出饭。这面蒸馒头出数儿。12.支出:出纳。量入为出。13.跟“往”连用,表示向外:散会了,大家往出走。14.一本传奇中的一个大段落叫一出,戏曲的一个独立剧目也叫一出:三出戏。15.趋向动词。用在动词后表示向外、显露或完成:看得出。看不出。拿出一张纸。跑出大门。看出问题。做出成绩。
“破壳而出”这个成语,字面意思是指小鸡、小鸟等动物突破蛋壳来到世界的过程,但更多时候被用来比喻打破束缚、迎接新生的状态。比如:“她花了三年时间打磨自己的第一本小说,终于在今年破壳而出,作品一经发表便引起文坛热议。”这里的“破壳”既指作品的诞生,也暗示作者突破创作瓶颈的过程。
为什么这个成语常被用来形容成长?其实观察自然界的破壳过程就能明白——蛋壳既是保护层,也是限制生长的屏障。就像职场新人:“刚入职时总被前辈的指导框架‘保护’着,直到独立完成重大项目的那天,我才真正有了破壳而出的感觉。”这种从依赖到独立的转变,正是成语背后的深层逻辑。
有趣的是,破壳的时机往往需要内外配合。举个科技领域的例子:“柔性屏技术早在十年前就存在实验室里,直到材料科学和制造工艺双重突破,才像雏鸟破壳般真正走向市场。”这说明突破不仅需要内在积累,也要等待外部条件的成熟。
有人可能会问:破壳而出是否必然带来成功?看看创业案例就知道答案了。某位连续创业者曾说:“我的前三次创业都像没啄破壳的鸡蛋,虽然积累了经验,但真正破壳是在第四次找准市场需求的时候。”这说明破壳只是开始,后续能否存活还要看持续发展能力。
个人认为,在当今快速迭代的社会里,“主动破壳”比被动等待更重要。就像那些转型成功的传统企业:“疫情冲击下,老牌餐饮品牌通过数字化改造,硬是在寒冬里啄开了线上市场的新壳。”这种主动寻求突破的姿态,或许才是这个成语在现代社会的最新注解。
观察生活中的破壳现象会发现,突破往往发生在压力临界点。教育领域有个典型案例:某中学推行“项目制学习”后,原本沉默的学生在完成社区调研时突然开窍,“就像集体破壳,他们开始主动联系采访对象,设计调查问卷,展现出前所未有的行动力。”压力与机遇的平衡点,正是破壳而出的最佳时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