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jīn
  • zhì
  • néng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jīn zhì fù néng

成语解释:矜:夸耀。夸耀智能和才能。

成语出处:宋 陆九渊《与包显道书》:“此理苟明,则矜智负能之人,皆将失其窟宅。”

是否常用:
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、宾语;指夸耀自己

繁体字形:矜智負能

英文翻译:To be intelligent and capable

矜智负能的意思

矜:[jīn]1.怜悯;怜惜:矜怜。2.自尊自大;自夸:骄矜。不矜不伐(不自大自夸)。3.慎重;拘谨:矜持。[guān]1.同“”。2.同“”。[qín]古代指矛柄。

智:1.有智慧;聪明:明智。智者千虑,必有一失。2.智慧;见识:足智多谋。智勇双全。吃一堑,长一智。3.姓。

负:1.背(bēi):负荆。负重。2.担负:负责任。身负重任。3.依仗;倚靠:负隅。负险固守。4.遭受:负伤。负屈。5.享有:久负盛名。6.亏欠;拖欠:负债。7.背弃;辜负:负约。忘恩负义。有负重托。8.失败(跟“胜”相对):胜负。负于客队。9.属性词。小于零的(跟“正”相对):负数。负号。10.姓。

能:[néng]1.能力;才干:技能。能耐。无能之辈。2.能量的简称。3.有能力的:能人。能手。能者多劳。这几个人就数他能。4.a)“能”表示具备某种能力或达到某种效率,“会”表示学得某种本领。初次学会某种动作用“会”,恢复某种能力用“能”:小弟弟会走路了。他病好了,能下床了。具备某种技能可以用“能”,也可以用“会”:能写会算。达到某种效率,用“能”,不用“会”:她一分钟能打一百五十个字。b)名词前面文言可以用“能”,白话只用“会”:能诗善画。会英文。会象棋。c)跟“不…不”组成双重否定,“不能不”表示必须,“不会不”表示一定:你不能不来啊!。他不会不来的。在疑问或揣测的句子里都表示可能:他不能(会)不答应吧?d)对于尚未实现的自然现象的推测,用“能(够)”,不用“可(以)”:这雨能下长么?e)用在跟某些动词结合表示被动的可能性时,用“可”,不用“能”:我们是不可战胜的。[nài]1.同“”。2.姓。

成语评论

矜智负能”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拗口,但拆开来看其实很有意思。矜,是自夸的意思;负,是缺乏的意思。组合起来就是说:一个人总觉得自己聪明绝顶,实际上却没什么真本事。就像有人举着“智商180”的牌子,结果连烧开水都能把厨房炸了。

自问:这种性格会带来什么问题?举个职场例子:小张面试时大谈特谈“互联网思维”“用户裂变模型”,入职后却连基础的数据透视表都做不明白。同事发现他每次开会只会复述行业黑话,遇到具体问题就推说“这是执行层的事”。三个月后,他负责的项目黄了,团队反而因为要帮他收拾残局培养了真正的协作能力——这算不算黑色幽默?

这个成语让我联想到现在的“证书焦虑症”。有人简历上挂着CFA、CPA、PMP等七八个证书,面试时被问到“如果预算砍半怎么推进项目”,反倒支支吾吾说不清楚。就像收集了一工具箱的螺丝刀,遇到需要钉钉子的场合,才发现全是左旋螺纹的。

自问:怎么避免成为矜智负能的人?我观察过两类技术主管:A型逢人就晒GitHub的星星数,B型默默帮新人调试代码。三年后,A型跳槽了五次,B型带队做出了行业标杆项目。真正的能力像老茶,需要时间沉淀,而那些急着标榜自己的人,往往像汽水里的气泡,看着热闹,晃两下就没了。

有个现象很有趣:知识付费平台上,越是标题惊悚的课程(《三天成为区块链大师》《五小时掌握深度学习》),销量反而越高。这背后是不是藏着现代人对“快速拥有专业感”的渴望?但真正的专业壁垒,哪是靠几个速成班就能突破的?就像背熟了《米其林餐厅服务指南》,不代表能炒好一盘蛋炒饭。

最近参加行业论坛,听到个新鲜说法:职场正在经历“去技能化通货膨胀”。当人人都能说几句“底层逻辑”“垂直赛道”,这些词就像被过度发行的货币,越来越不值钱。这时候反而凸显了那些能安静打磨手艺的人——他们可能不会把“认知升级”挂在嘴边,但递过来的方案里,每个数据小数点后都透着扎实。

想起老家木匠师傅的忠告:“别急着说这榫头怎么打,先把手上的凿子磨快。”现在每次想要炫耀某个新学的概念时,这句话就会在耳边响起来。或许成长就像种竹子,前三年看着只长高了三厘米,实际上地下的根系早已蔓延百米——那些急着破土而出的,往往长不成栋梁之材。

"矜智负能"的相关成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