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kàn bì chéng zhū
成语解释:碧:青绿色;朱:大红色。把绿的看成红的。形容眼花不辨五色
成语出处:宋·辛弃疾《水龙吟·寄题京口范南伯知县文官花》词:“倚阑看碧成朱,等闲褪了香袍粉。”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;形容眼花不辨五色
繁体字形:看碧成朱
英文翻译:See bichengzhu
看:[kàn]1.使视线接触人或物:看书。看电影。看了他一眼。2.观察并加以判断:我看他是个可靠的人。你看这个办法好不好。3.访问:看望。看朋友。4.对待:看待。另眼相看。别拿我当外人看。5.诊治:王大夫把我的病看好了。6.照料:照看。衣帽自看。7.用在表示动作或变化的词或词组前面,表示预见到某种变化趋势,或者提醒对方注意可能发生或将要发生的某种不好的事情或情况:行情看涨。别跑!看摔着!。看饭快凉了,快吃吧。8.用在动词或动词结构后面,表示试一试(前面的动词常用重叠式):想想看。找找看。等一等看。评评理看。先做几天看。[kān]1.守护照料:看门。看自行车。一个工人可以看好几台机器。2.看押;监视:看犯人。看俘虏。
碧:1.青绿色的玉石。2.青绿色:碧草。澄碧。3.姓。
成:1.完成;成功(跟“败”相对):大功告成。事情成了。2.成全:成人之美。玉成其事。3.成为;变为:百炼成钢。雪化成水。4.成果;成就:坐享其成。一事无成。5.生物生长到定形、成熟的阶段:成虫。成人。6.已定的;定形的;现成的:成规。成见。成例。成药。7.表示达到一个单位(强调数量多或时间长):成批生产。成千成万。成年累月。水果成箱买便宜。8.表示答应、许可:成!就这么办吧。9.表示有能力:他可真成!什么都难不住他。10.姓。11.十分之一叫一成:九成金。村里今年收的庄稼比去年增加两成。
朱:[zhū]1.红色:朱红。朱批。朱笔。朱文(印章上的阳文)。朱门(红漆大门,旧时指豪富人家)。2.矿物名:朱砂(无机化合物,中医用于镇静剂。亦称“辰砂”、“丹砂”)。朱墨。3.姓。[shú]〔朱提(shí)〕古地名。汉武帝时置县,治所在今云南省 昭通县境。后立为郡。
你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?明明眼前是一棵翠绿的竹子,有人非说是红枫树。这种“指绿为红”的现象,在生活中其实常常上演。
上周公司开会时,小李的方案数据明显有误,王经理却当众夸赞:“这个统计模型堪称行业标杆!”会后才知道,原来小李是董事长的侄子。这种故意“看碧成朱”的行为,本质上是用人情关系扭曲事实判断。
为什么人们会明知错误还要颠倒是非?背后的核心驱动力往往是利益考量。就像古玩市场里,某些商人把现代仿品说成明代官窑,青花瓷的釉色在他们口中能变成“永乐年间的朱砂红”。当个人利益与事实真相冲突时,眼睛就容易自动开启“调色滤镜”。
不过换个角度看,普通人偶尔也会无意识地“看碧成朱”。记得第一次带近视眼镜时,我发现路边的冬青树突然变得颜色饱和——原来之前的灰绿色是视觉误差。这说明认知偏差有时源于观察角度局限,未必都是刻意为之。
在信息爆炸的时代,保持清醒认知尤为重要。我常提醒自己:遇到特别符合预期的信息时,要像校对色卡般仔细核对。毕竟真实世界的色彩不会随意改变,需要我们用理性擦亮认知的镜片。
当我们看到社交媒体上某些明显失实的消息被疯狂转发,其实不必过于焦虑。随着时间推移,真相的色彩终会显现。就像水墨画里的青山,哪怕被说成红岩,雨过天晴时自会显露本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