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méi lái yǔ qù
成语解释:用眉目传情,用话语暗示。形容用眉眼传情。多指男女间不正当地勾搭
成语出处:明·汤显祖《南柯记·决婿》:“天竺见他来,顺稍儿到讲台,眉来语去情儿在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、状语;指眉目传情
繁体字形:眉來語去
英文翻译:Eyebrows come and go
眉:1.眉毛:浓眉。眉开眼笑。2.指书页上方空白的地方:书眉。眉批。3.姓。
来:1.从别的地方到说话人所在的地方(跟“去”相对):来往。来宾。来信。从县里来了几个干部。2.(问题、事情等)发生;来到:问题来了。开春以后,农忙来了。3.做某个动作(代替意义更具体的动词):胡来。来一盘棋。来一场篮球比赛。你歇歇,让我来。何必来这一套?4.趋向动词。跟“得”或“不”连用,表示可能或不可能:他们俩很谈得来。这个歌我唱不来。5.用在另一动词前面,表示要做某件事:你来念一遍。大家来想办法。6.用在另一动词或动词结构后面,表示来做某件事:我们贺喜来了。他回家探亲来了。7.用在动词结构(或介词结构)与动词(或动词结构)之间,表示前者是方摘了一个荷叶来当雨伞。你又能用什么理由来说服他呢?8.来着:这话我多会儿说来?9.未来的:来年。来日方长。10.姓。11.诗歌、熟语、叫卖声里用作衬字:正月里来是新春。不愁吃来不愁穿。黑白桑葚来大樱桃。12.用在动词后,表示动作朝着说话人所在的地方:把锄头拿来。各条战线传来了振奋人心的消息。13.用在动词后,表示结果:信笔写来。一觉醒来。说来话长。看来今年超产没有问题。想来你是早有准备的了。
语:[yǔ]1.话:语言。语音。汉语。外语。成语。千言万语。2.说:细语。低语。不言不语。默默不语。3.谚语;成语:语云,“不入虎穴,焉得虎子。”4.代替语言表示意思的动作或方式:手语。旗语。灯语。5.姓。[yù]告诉:不以语人。
去:1.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(跟“来”相对):去路。去向。从成都去重庆。他去了三天,还没回来。2.离开:去国。去世。去职。去留两便。3.失去;失掉:大势已去。4.除去;除掉:去病。去火。去皮。这句话去几个字就简洁了。5.距离:两地相去四十里。去今五十年。6.过去的(时间,多指过去的一年):去年。去秋(去年秋天)。去冬今春。7.婉辞,指人死:他不到四十岁就先去了。8.表示离开说话人所在地自行做某件事时用“去”,表示到说话人所在地参与某件事时用“来”。9.的“去”可以一前一后同时用,表示去了要做某件事:他去听报告去了。10.用在“大、多、远”等形容词后,表示“非常…”,“…极了”的意思(后面加“了”):这座楼可大了去了!。他到过的地方多了去了!⑿去声:平上去入。11.扮演(戏曲里的角色):在《断桥》中,他去白娘子。12.用在动词后,表示人或事物随动作离开原来的地方:拿去。捎去。13.用在动词后,表示动作的继续等:信步走去(=过去)。让他说去(=下去)。一眼看去(=上去)。
午休时,隔壁工位的小王和小李对着电脑屏幕窃窃私语,眼角眉梢都是藏不住的笑意。他们时而用笔在便签纸上写写画画,时而对着手机相视而笑,这大概就是现代职场版的"眉来语去"吧?
问:这个成语只能用来形容男女暧昧吗?答:其实不然。昨天在社区活动中心,看到张大爷和李阿姨隔着象棋棋盘互相挑眉示意,他们用眼神商量着怎么让棋局更精彩。这种默契的无声交流,不正是"眉来语去"的生动演绎?
记得中学班主任常说:"有些同学上课时眉来语去,不如把这份机灵劲儿用在解题上。"当时觉得老师夸张,现在回想才懂,原来肢体语言真的能传递比言语更丰富的信息。这个成语的生命力,或许正源于人类与生俱来的非语言交流本能。
最近观察到个有趣现象:地铁里戴着口罩的年轻人,单凭眉眼动作就能完成整套社交互动。有人用下垂的眉梢表达疲惫,有人用扬起的眉峰传递惊喜。这种"半遮面"时代的"眉来语去",反倒让我们的观察力变得敏锐起来。
说到底,"眉来语去"更像是面会说话的镜子。它既映照出人际交往中的微妙情愫,也折射着不同场景下的文化密码。下次看到咖啡馆里用眼神点单的熟客,或许我们会对这个成语有新的理解——原来默契本身,就是种无需翻译的世界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