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méi tóu yǎn hòu
成语解释:指眉眼间的神色
成语出处:明·凌濛初《初刻拍案惊奇》第29卷:“是日那里还有心想看春会?只个个撺哄赵娘子,看他眉头眼后罢了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宾语;指人的眼色
繁体字形:眉頭眼后
英文翻译:Behind the eyebrows and eyes
眉:1.眉毛:浓眉。眉开眼笑。2.指书页上方空白的地方:书眉。眉批。3.姓。
头:[tóu]1.人身最上部或动物最前部长着口、鼻、眼等器官的部分。2.指头发或所留头发的样式:剃头。梳头。平头。分头。你的脸形留这种头不合适。3.物体的顶端或末梢:山头。笔头儿。中间粗,两头儿细。4.事情的起点或终点:话头儿。提个头儿。这种日子到什么时候才是个头儿啊!5.物品的残余部分:布头儿。蜡头儿。铅笔头儿。6.头目:李头儿。他是这一帮人的头儿。7.方面:他们是一头儿的。心挂两头。8.第一:头等。头号。9.领头的;次序居先的:头车。头马。头羊。10.姓。[tou]1.(头儿)名词后缀。a)接于名词性词根:木头。石头。骨头。舌头。罐头。苗头。b)接于动词词根:念头。扣头。饶头。嚼头儿。看头儿。听头儿。c)接于形容词词根:准头。甜头儿。2.方位词后缀:上头。下头。前头。后头。里头。外头。
眼:1.人和动物的视觉器官。通称眼睛。2.小洞;窟窿:泉眼。炮眼。拿针扎一个眼儿。3.(眼儿)指事物的关键所在:节骨眼儿。4.围棋用语,由同色棋子围住的一个或两个空交叉点。5.戏曲中的拍子:二黄慢板,一板三眼。6.用于井、窑洞:一眼井。一眼旧窑洞。
后:1.方位词。在背面的(指空间,跟“前”相对):后门。村前村后。2.方位词。未来的;较晚的(指时间,跟“前、先”相对):后天。日后。后辈。先来后到。3.方位词。次序靠近末尾的(跟“前、先”相对):后排。后十五名。4.后代的人,指子孙等:无后。5.君主的妻子:皇后。后妃。6.古代称君主:商之先后。7.姓。
你听说过“眉头眼后”这个成语吗?它常用来形容一个人通过细微的表情或动作传递信息。比如同事小王开会时突然皱起眉头,旁边的老张立即接话说:“我补充下这个数据”——这就是典型的“眉头眼后”式沟通。
为什么人们会用眉眼传递信息?其实人类面部有43块肌肉,能组合出上万种表情。当我们想说又不便直说时,挑眉、眨眼这些0.5秒的微表情,往往比语言更精准。就像足球运动员的战术手势,同事间的眼神交汇常常藏着“这段别深究”的潜台词。
记得刚参加工作时,我发现部门开会总有些“加密对话”。有次经理说到年终奖时眼角微垂,手指轻敲桌面,后来果然调整了分配方案。这种观察能力的培养,就像学骑自行车——开始总要刻意注意,熟练后就变成条件反射了。
如何提升这种“读脸”能力?有个简单方法:看影视剧时关掉字幕,专注观察演员的面部变化。你会发现《甄嬛传》里嫔妃们的眼波流转,比台词更有戏。不过要注意,现实中别过度解读,毕竟有人天生就是“扑克脸”。
在视频会议普及的今天,这个技能反而更重要了。摄像头前,我们下意识会更夸张地挑眉点头,就像把表情包贴在脸上。有个有趣的现象:网络卡顿时,大家会不约而同地瞪大眼睛前倾身体,生怕错过什么关键信号。
需要提醒的是,眉眼交流虽好,也要注意文化差异。在部分国家,直视对方眼睛可能被视为挑衅。就像吃重庆火锅要配香油,用表情包也要看场合。毕竟沟通的真谛,是让信息准确抵达,而不是玩猜谜游戏。
下次团建时不妨做个小实验:试着用眼神示意同伴递纸巾,看看成功率有多高。你会发现,人类这种不用说话的默契,有时候比5G传输还快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