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mù dá ěr tōng
成语解释:形容感觉灵敏,非常聪明。
成语出处:汉·袁康《越绝书·外传记策考》:“噽为人览闻辩见,目达耳通,诸事无所不知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;指人聪明
繁体字形:目達耳通
英文翻译:Mentalton
目:1.眼睛:有目共睹。历历在目。2.网眼;孔:八十目筛。一方寸的网上,竟有百目之多。3.看:目为奇迹。4.大项中再分的小项:项目。细目。5.生物学中把同一纲的生物按照彼此相似的特征分为若干群,每一群叫一目,如鸟纲分为雁形目、鸡形目、鹤形目等,松柏纲分为银杏目、松柏目等。目以下为科。6.目录:书目。药目。剧目。7.名称:题目。名目。8.下围棋时所围的空白交叉点,一个点为一目:中方棋手仅以一目半之优获胜。9.姓。
达:1.通;到。例:四通八达。抵达。2.对事理认识得透彻:通达事理。3.达到;实现:目的已达。达成协议。4.告知;表达:转达。传达。5.指得到显要的地位:显达。
耳:1.耳朵:耳聋眼花。耳闻目睹。2.形状像耳朵的东西:木耳。银耳。3.位置在两旁的:耳房。耳门。4.姓。5.而已;罢了:想当然耳。技止此耳。
通:[tōng]1.没有堵塞,可以穿过:管子是通的。山洞快要打通了。这个主意行得通。2.用工具戳,使不堵塞:用通条通炉子。3.有路达到:四通八达。火车直通北京。4.连接;相来往:沟通。串通。私通。通商。互通有无。5.传达;使知道:通知。通报。通个电话。6.了解;懂得:通晓。精通业务。粗通文墨。不通人情。他通三国文字。7.指精通某一方面的人:日本通。万事通。8.通顺:文章写得不通。9.普通;一般:通常。通病。通例。通称。10.姓。[tòng]用于动作:打了三通鼓。挨了一通儿说。
“目达耳通”这个成语听起来有些陌生,但拆开看很有意思——眼睛能看清,耳朵能听透。它到底形容的是怎样的人?其实说的就是那些观察敏锐、消息灵通的“百事通”。比如在办公室,总有人能第一时间知道公司要调整考核制度,还能准确说出茶水间咖啡机故障的真正原因。
有人可能会问:这跟“聪明”有什么区别?举个真实例子。同事小王上周发现供应商报价单上的小数点错位,立刻提醒采购部核查,避免了公司损失。这不是靠书本知识,而是长期对行业动态的观察和对同事工作习惯的了解,正是“目达耳通”的生动体现。
反过来看,实习生小李虽然专业成绩优异,但总记不住客户公司的组织架构。有次把技术总监误认成市场专员,闹了笑话。这说明单有书本知识还不够,像雷达般持续接收环境信息的能力,在工作中往往比突击学习更重要。
有个现象很有趣:现在智能手表能监测心率,耳机可以实时翻译外语,这些科技产品反而让“目达耳通”有了新内涵。就像我常提醒团队,不要只盯着眼前的数据看板,多关注客户在社交平台的真实反馈,这些碎片信息拼起来才是完整的市场图景。
最后分享个观察:地铁里低头族越来越多,但总有几位乘客会抬头观察车厢动态。上周遇到位老先生,在孕妇上车前就主动让座。这种对环境的敏锐感知,或许就是“目达耳通”在当代社会最温暖的模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