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mù tiǎo xīn zhāo
成语解释:挑:挑逗;招:指勾引。眉目传情,心神招引。
成语出处:西汉 司马迁《史记 货殖列传》:“揄长袂,蹑利屐,目挑心招,出不远千里,不择老少者,奔富厚也。”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联合式;作谓语、定语;形容女子诱惑人的情态
繁体字形:目挑心招
英文翻译:by attractive looks
目:1.眼睛:有目共睹。历历在目。2.网眼;孔:八十目筛。一方寸的网上,竟有百目之多。3.看:目为奇迹。4.大项中再分的小项:项目。细目。5.生物学中把同一纲的生物按照彼此相似的特征分为若干群,每一群叫一目,如鸟纲分为雁形目、鸡形目、鹤形目等,松柏纲分为银杏目、松柏目等。目以下为科。6.目录:书目。药目。剧目。7.名称:题目。名目。8.下围棋时所围的空白交叉点,一个点为一目:中方棋手仅以一目半之优获胜。9.姓。
挑:[tiāo]1.担:挑水。2.选择:挑选。3.挑剔:挑毛病。4.扁担和它两端挂着的东西:货挑儿。5.量词。用于成挑的东西:一挑水果。[tiǎo]1.用细长的东西的一头把东西举起或弄起:挑帘子。2.用细长的或有尖的东西拨开或拨出:挑火(拨开炉灶的盖火,露出火苗)。挑刺。3.挑动:挑拨是非。4.一种刺绣方法。用针挑起经线或纬线,连针带线从底下穿过去,以构成花纹、图案等。5.也叫提。汉字的一种笔画,即“㇀”。
心:1.人和高等动物身体内推动血液循环的器官。人的心在胸腔的中部,稍偏左方,呈圆锥形,大小约跟本人的拳头相等,内部有四个空腔,上部两个是心房,下部两个是心室。心房和心室的舒张和收缩推动血液循环全身。也叫心脏。2.通常也指思想的器官和思想、感情等:心思。心得。用心。谈心。一心一意。你心想到哪里去了?3.中心;中央的部分:江心。圆心。重心。4.二十八宿之一。5.姓。
招:1.打手势叫人来:招唤。招呼。招手上车。2.用公开的方式使人来:招集。招收。招纳。招贤。招聘。招兵买马。3.应接:招待宾客。4.引来:招惹。招引。招揽。招致。5.承认自己的罪行:招供。招认。不打自招。6.同“着”。7.摇动:招摇(故意张大声势,引人注意)。
“目挑心招”这个词听起来文绉绉的,但它描述的场景其实很常见。比如在咖啡馆里,小王一边用眼神示意服务员续杯,一边笑着招手示意朋友赶紧过来坐。这种“用眼神传递信息,用手势吸引注意”的动作,就是“目挑心招”的典型表现。
有人问:这成语只能用在男女暧昧的场景吗?当然不是!比如在职场会议上,同事小李发现领导发言有漏洞,先是皱眉给对面的小张递了个眼神,接着用手指悄悄敲了敲笔记本屏幕——这种无声的提醒配合动作,同样是“目挑心招”的灵活运用。
我观察到现代人用手机时的场景更有意思。地铁里,小美用余光瞥见闺蜜正在偷拍邻座的帅哥,立刻用胳膊肘轻碰对方,同时快速眨眼暗示“快收手”,这种充满生活气息的互动,比字典里的解释更鲜活地诠释了这个成语。
有人问:用这个成语会不会显得太刻意?关键在于自然度。就像新手导演拍电影,如果让演员刻意挤眉弄眼,观众会觉得假;但若是捕捉到老友重逢时眼角眉梢的喜悦,配合挥手的动作,这种真实流露的情态,用“目挑心招”来形容反而恰到好处。
个人认为这个成语的价值在于它提醒我们:人类70%的沟通其实是非语言的。在视频会议普及的今天,有人能通过摄像头前的坐姿调整和眼神变化传达合作意愿,这种跨越屏幕的“目挑心招”,反而比文字消息更能建立信任感。
最后不妨想想:当你在街头迷路时,向路人投去求助目光并招手示意的瞬间;或者在菜市场,大妈们用眼色争夺最后一把新鲜青菜的场面——这些充满烟火气的场景,都在默默演绎着这个古老成语的现代生命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