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mù zhǐ qì shǐ
成语解释:用眼神和气色示意以指使人。形容态度骄横傲慢
成语出处:西汉 刘向《说苑 君道》:“今王将东面目指气使以求臣,则厮役之材至矣;南面听朝不失揖让之礼以求臣,则人臣之材至矣。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联合式;作谓语;含贬义
繁体字形:目指氣使
英文翻译:be insufferably arrogant
目:1.眼睛:有目共睹。历历在目。2.网眼;孔:八十目筛。一方寸的网上,竟有百目之多。3.看:目为奇迹。4.大项中再分的小项:项目。细目。5.生物学中把同一纲的生物按照彼此相似的特征分为若干群,每一群叫一目,如鸟纲分为雁形目、鸡形目、鹤形目等,松柏纲分为银杏目、松柏目等。目以下为科。6.目录:书目。药目。剧目。7.名称:题目。名目。8.下围棋时所围的空白交叉点,一个点为一目:中方棋手仅以一目半之优获胜。9.姓。
指:1.手指头:食指。五指。屈指。首屈一指。2.一个手指头的宽度叫“一指”,用来计算深浅宽窄等:下了三指雨。这双鞋大了一指。两指宽的纸条。3.(手指头、物体尖端)对着;向着:用手一指。时针正指十二点。4.(头发)直立:发指。5.指点:指导。指示。指出正确方向。有问题请您指出来。6.意思上指着:这不是指你说的,是指他的。7.指望;依靠:指靠。单指着一个人是不能把事情做好的。
气:1.没有一定的形状、体积,能自由散布的物体:气体。2.呼吸:没气了。气厥。气促。气息。一气呵成。3.自然界寒、暧、阴、晴等现象:气候。气温。气象。4.鼻子闻到的味:气味。臭气。5.人的精神状态:气概。气节。气魄。气派。气馁。6.怒,或使人发怒:不要气我了。气恼。气盛(shèng)。忍气吞声。7.欺压:受气。8.中医指能使人体器官发挥机能的动力:气功。气血。气虚。9.中医指某种症象:痰气。湿气。10.景象:和气。气氛。气韵(文章或书法绘画的意境或韵味)。
使:1.派遣;支使:使唤。使人去打听消息。2.使用:使拖拉机耕地。这支笔很好使。使上点肥料。3.让;叫;致使:办事使群众满意。加强质量管理,使产品合格率不断上升。4.假如。5.奉使命办事的人:使节。大使。公使。特使。学使(科举时代派到各省去主持考试的官员)。
看到"目指气使"这个词,很多人可能会联想到电视剧里那些叉着腰指挥人的画面。但它的内涵远比表面更丰富——究竟什么情况下我们会使用这个成语?这个成语背后又反映了怎样的社会关系?
某公司晨会上,张经理用钢笔敲着会议桌:"小王去把报表重做,小李立刻联系客户。"全程没看下属一眼,只用余光瞥着电脑屏幕。会后实习生小声嘀咕:"他这是目指气使上瘾了?"这个场景完美诠释了成语的用法:用眼神和脸色发号施令,透露出居高临下的姿态。
有个有趣的现象:为什么这个成语多用于负面评价?我们不妨对比两种领导方式。赵主管布置任务时会说:"小陈,这个方案第三页的数据需要核对,你看什么时候能完成?"虽然也在分派工作,但眼神交流与商量的语气让"目指气使"变成了"有效沟通"。可见真正的关键在于态度是否尊重他人。
在家庭教育中,这个成语同样适用。比如孩子练琴时,妈妈站在琴边用手指敲着琴谱:"这里要强,那里要弱!"却不做示范。这种单方面指令容易激发逆反心理。换个方式,妈妈坐在琴凳上示范弹奏,孩子自然会更愿意配合。这让我想到:权威的建立是否需要借助肢体语言的压迫感?
现代职场正在发生有趣转变。十年前盛行"狼性管理"时,"目指气使"被视为领导力的象征。如今越来越多的企业推行扁平化管理,某科技公司的95后员工直言:"要是主管还摆架子,我们直接在匿名反馈系统给他打低分。"这种变化印证了管理理念的进步——真正的权威建立在专业能力而非姿态上。
有个历史故事能加深理解。北宋宰相吕蒙正年轻时,有同僚当面嘲讽他出身寒微。吕蒙正制止想要争辩的随从,笑着说:"若知其姓名,恐终生难忘,不如不知。"这种以柔克刚的智慧,恰与"目指气使"形成鲜明对比。可见待人接物的方式,往往比事情本身更能体现修养。
观察生活中的语言现象会发现,很多年轻人开始用"眼神杀"这样的网络用语表达类似概念。这既反映了成语的生命力,也说明传统文化元素始终在适应新时代。当我们谈论职场沟通时,或许更应该关注如何将传统智慧转化为现代管理艺术,而不是简单模仿古人的行为模式。
下次遇到喜欢"目指气使"的人,不妨试着用平和的目光与之对视,用不卑不亢的语气回应。这种从容的态度,往往比直接对抗更能化解对方的优越感。毕竟,真正有力的沟通从来不需要虚张声势的肢体语言来支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