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pí pò xuè liú
成语解释:形容伤势很重
成语出处:周立波《暴风骤雨》第二部:“饿得慌了,到人家地里劈一穗苞米,被人抓住,打得皮破血流,昏倒在地上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;多用于受伤
繁体字形:皮破血流
英文翻译:Lacerated blood flow
皮:1.人或生物体表面的一层组织:牛皮。荞麦皮。碰掉了一块皮。2.皮子:皮箱。皮鞋。皮袄。3.包在或围在外面的一层东西:包袱皮儿。新书最好包上皮儿。4.(皮儿)表面:地皮。水皮儿。5.(皮儿)某些薄片状的东西:铅皮。豆腐皮儿。6.有韧性的:皮糖。7.酥脆的东西受潮后变韧:花生放皮了,吃起来不香了。8.顽皮:调皮。这孩子真皮。9.由于受申斥或责罚次数过多而感觉无所谓:老挨说,他早就皮了。10.姓。
破:1.完整的东西受到损伤变得不完整:手破了。纸戳破了。袜子破了一个洞。2.使损坏;使分裂;劈开:破釜沉舟。势如破竹。破开西瓜。3.整的换成零的:一元的票子破成两张五角的。4.突破;破除(规定、习惯、思想等):破格。破例。破记录。5.打败(敌人);打下(据点):攻破城池。大破敌军。6.花费:破钞。破费。破工夫。7.使真相露出;揭穿:说破。一语道破。案子已经破了。8.受过损伤的;破烂的:破衣服。房子很破了。9.讥讽东西或人不好(含厌恶意):谁看那破戏!
血:[xuè]1.人和高等动物体内循环系统中的液体组织,红色,有腥气,由血浆、红细胞、白细胞和血小板组成。作用是把养分和激素输送给体内各个组织,收集废物送到排泄器官,调节体温和抵御病菌等。也叫血液。2.有血统关系的:血亲。血缘。3.比喻刚强热烈:血性。血气。4.指月经。5.姓。[xiě]义同“血”(xuè):流了一点血。吐了两口血。
流:1.液体移动:流水。流汗。流血。流泪。流程。流泻。流质。流水不腐。汗流浃背。随波逐流(随着波浪起伏,跟着流水漂荡,喻没有主见,随着潮流走)。2.像水那样流动不定:流转(zhuǎn)。流通。流寇。流浪。流离。流散。流失。流沙。流露。流萤。3.传播:流言。流传。流芳。流弊。流毒。流行(xíng)。4.指江河的流水:河流。江流。溪流。激流。奔流。5.像水流的东西:气流。暖流。电流。6.向坏的方面转变:流于形式。7.旧时的刑罚,把犯人送到荒远的地方去:流放。流配。8.品类,等级:流辈。流派。9.指不正派:二流子。
“皮破血流”这个成语,听起来就让人心头一紧。它到底该怎么用?举个例子吧:小明学滑板时没戴护具,结果摔得皮破血流,膝盖上擦破了一大块皮。这里既形容了外伤的严重性,也暗示了过程中“冒险”带来的代价。
有人可能会问:“为什么不用‘头破血流’而用‘皮破血流’?”其实这两个成语侧重点不同。比如登山者被碎石划伤手臂,虽然伤口不大但多处渗血,用“皮破血流”就更贴切——它更强调皮肤破损和流血的直观画面感,而“头破血流”往往指向更严重的头部创伤。
生活中这样的场景其实很常见。比如新手厨师切菜时手忙脚乱,手指被刀划得皮破血流;或者爱美的姑娘穿新鞋逛街,脚后跟磨得皮破血流还坚持走完全程。这些例子都在提醒我们:成长过程中难免付出代价,但重要的是从中吸取教训。
说到这,我突然想到个有趣的现象:现在很多家长看到孩子摔得皮破血流,反而会鼓励他们“这点小伤不算什么”。这或许反映了现代教育观念的变化——与其过度保护,不如让孩子在可控范围内体验挫折。就像我邻居家的孩子学轮滑时摔了十几次,最后反倒成了小区里的“轮滑小达人”。
当然,这个成语也可以用在比喻层面。比如创业者形容初期开拓市场时“碰得皮破血流”,既生动描绘了艰难处境,又暗含着不服输的劲头。毕竟真正的成长,往往就是在一次次“皮破血流”后积累经验的。
最后想说的是,如今医疗条件好了,真正的“皮破血流”其实并不可怕。重要的是我们面对挑战时的态度——是畏缩不前,还是擦掉血迹继续前进?这个成语就像个警示灯,提醒我们在勇往直前时也要注意保护自己,毕竟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