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shāng
  • ròu
  • zhàn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pí shāng ròu zhàn

成语解释:绽:裂开。皮肉都裂开了。形容被打伤势严重

成语出处:明·施耐庵《水浒传》第107回:“只一石子飞来,正中面门,皮伤肉绽,鲜血迸流,翻身落马。”
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;用于严刑拷打

繁体字形:皮傷肉綻

英文翻译:Skin and flesh

皮伤肉绽的意思

皮:1.人或生物体表面的一层组织:牛皮。荞麦皮。碰掉了一块皮。2.皮子:皮箱。皮鞋。皮袄。3.包在或围在外面的一层东西:包袱皮儿。新书最好包上皮儿。4.(皮儿)表面:地皮。水皮儿。5.(皮儿)某些薄片状的东西:铅皮。豆腐皮儿。6.有韧性的:皮糖。7.酥脆的东西受潮后变韧:花生放皮了,吃起来不香了。8.顽皮:调皮。这孩子真皮。9.由于受申斥或责罚次数过多而感觉无所谓:老挨说,他早就皮了。10.姓。

伤:1.人体或其他物体受到的损坏:作战负伤。探伤仪。2.损害:伤筋动骨。伤感情。3.因故得病:伤风。伤寒。伤食。4.悲哀:伤心。悲伤。5.妨碍:无伤大体。

肉:1.人和动物体内接近皮的部分的柔韧的物质。某些动物的肉可以吃。2.某些瓜果里可以吃的部分:枣肉。冬瓜肉厚。3.不脆;不酥:肉瓤儿西瓜。4.性子慢,动作迟缓:肉脾气。那个人太肉,一点儿利索劲儿也没有。

绽:裂开:破绽。开绽。皮开肉绽。脸上绽出了微笑。

成语评论

提到“皮伤肉绽”,许多人脑海中会浮现出血肉模糊的画面。比如:“他摔下自行车时膝盖擦过碎石路,虽然没骨折,但皮伤肉绽的样子让人看得揪心。”这个成语的视觉冲击力极强,常用于描述外伤的惨烈程度。

问题:为什么用“皮伤肉绽”而不是直接说“受伤”?这个成语通过叠加“皮伤”与“肉绽”,既强调表层皮肤的破损,又暗示更深层的肌肉损伤,比单纯说“受伤”更能传递伤势的严重性。就像影视剧中,特写镜头比全景画面更具震撼力。

在职场语境中也能灵活运用:“项目连续加班三个月,团队个个熬得皮伤肉绽,但看到成果通过验收时,那些熬夜的伤疤反而成了勋章。”这里将身体创伤转化为精神层面的付出,展现了成语的比喻延伸性。

个人观察:现代人使用这类血腥成语时,往往带有克制。我注意到年轻群体更倾向用“累成狗”“被掏空”等网络用语,而“皮伤肉绽”更多出现在书面描述或长辈的口语中,这种代际差异折射出语言演变的趣味性。

值得注意的是,这个成语的适用场景正在拓宽。某游戏主播解说比赛时说:“对方打野这波操作,简直让我们的防御塔皮伤肉绽!”将物理伤害转化为虚拟战况,既保留成语的张力,又增添了幽默效果。

关键思考:如何避免滥用暴力型成语?建议把握两个原则:一是确认描述对象确实存在“由表及里”的受损过程;二是注意听众的承受能力。就像做菜时辣椒要适量,语言中的“重口味”元素同样需要分寸感。

最后看个反差案例:“她捧着被退稿的小说,感觉每个字都在纸上皮伤肉绽。”这种超现实用法虽不符合字面定义,却成功传递了创作者的心理痛感,证明成语在突破常规使用时,仍能碰撞出新的表达火花。

"皮伤肉绽"的相关成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