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jí yì féi cí
成语解释:内容贫乏而辞句堆砌冗长。
成语出处:南朝 梁 刘勰《文心雕龙 风骨》:“捶子坚而难移,结响凝而不滞,此风骨之力也。若瘠义肥辞,繁杂失统,则无骨之征也。”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;用于文章等
繁体字形:瘠義肥辭
英文翻译:Barren and righteous
瘠:1.身体瘦弱。2.(土地)不肥沃:瘠薄。瘠土。
义:1.公正合宜的道理;正义:道义。大义灭亲。义不容辞。2.合乎正义或公益的:义举。义演。3.情谊:情义。忘恩负义。4.因抚养或拜认而成为亲属的:义父。义女。5.人工制造的(人体的部分):义齿。义肢。6.姓。7.意义;道理:字义。定义。微言大义。
肥:1.含脂肪多(跟“瘦”相对,除“肥胖、减肥”外,一般不用于人):肥猪。肥肉。马不得夜草不肥。2.肥沃:土地很肥。3.使肥沃:肥田粉。4.肥料:底肥。绿肥。化肥。积肥。5.收入多;油水多:肥差。活儿肥。6.指由不正当的收入而富裕:坑了集体,肥了自己。7.利益;好处:分肥。抄肥(捞外快)。8.肥大9.(跟“瘦”相对):棉袄的袖子太肥了。10.姓。
辞:1.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学体裁。2.言语文词:辞令。修辞。3.告别:辞行。4.不接受;请求离去:辞谢。辞职。5.解雇:辞退。他被老板辞了。6.躲避;推托:万死不辞。不辞辛苦。
什么是"瘠义肥辞"?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抽象,其实就像我们常说的"形式大于内容"。比如有人用华丽的PPT包装一个空壳项目,或者用专业术语堆砌却说不清核心观点,这时候就可以说"这方案真是瘠义肥辞"。
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?举个生活中的例子:小明为了应聘写了三页自荐信,从童年理想谈到人生哲学,却漏写了自己的专业证书和实习经历。面试官看完说:"文字很漂亮,但关键信息太单薄。"这恰好印证了成语揭示的陷阱——当我们过度追求表达形式时,内容反而被削弱了。
如何避免掉进这个坑?看看老张的年度总结就明白了。他用三个清晰的时间节点展示项目进展,每个阶段都配有具体数据对比,最后用柱状图直观呈现成果。虽然没用任何成语典故,但领导当场就批准了预算申请。这说明真正有效的沟通就像煲汤——食材(内容)新鲜实在,火候(表达)恰到好处,自然滋味醇厚。
有人可能会问:难道不需要修饰词藻吗?当然需要,但得讲究平衡。就像建筑师王女士的设计方案,她用VR演示让客户身临其境,但每个交互功能都对应着明确的市场调研数据。这种虚实结合的方式,既保持了专业度又增强了说服力,正是规避"瘠义肥辞"的典范。
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,我观察到个有趣现象:越是简单的道理,人们越喜欢复杂化包装。上周参加行业论坛,听到有位嘉宾用"去中心化协同赋能生态"描述团队合作,其实换成"各司其职又互相配合"不是更直白吗?这种语言膨胀现象,或许正是成语警示的现代变种。
说到底,语言就像容器,关键看装什么。老家有位卖烧饼的大爷,招牌就写"三十年老面,现烤现卖",每天队伍排到街尾。这让我想起《文心雕龙》说的"情信而辞巧",真诚的内容配上合适的表达,才是长久之道。下次准备重要文件时,不妨先自问:我的核心观点够不够扎实?修饰手法有没有喧宾夺主?答案往往就在这微妙的平衡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