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jí yán nù sè
成语解释:形容对人发怒说话时的神情。同“疾言厉色”。
成语出处:清 戴名世《张验封传》:“为人宽厚和平,平生未尝有疾言怒色,有犯者皆不与校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宾语;指人发怒
繁体字形:疾言怒色
英文翻译:very much ruffled , one sputters one 's words
疾:1.病:疾病。2.痛苦;疼痛:关心群众的疾苦。痛心疾首。3.痛恨:疾恶如仇。4.快;迅速;猛烈:疾走。疾风。
言:1.话:言语。语言。格言。诺言。发言。有言在先。言外之意。2.说:言之有理。畅所欲言。知无不言,言无不尽。3.汉语的一个字叫一言:五言诗。万言书。全书近二十万言。4.姓。
怒:1.生气;气愤:发怒。恼怒。2.盛大:怒潮。狂风怒号。山花怒放。
色:[sè]1.颜色:红色。绿色。2.脸上的表情:喜形于色。色厉内荏。3.情景;景象:景色。荷塘月色。4.种类:各色货品。花色齐全。5.质量:成色。足色。6.情欲。7.妇女的美好容貌:姿色。色艺双绝。[shǎi]同“色(sè)”。用于一些口语词,如“落(lào)色”“捎(shào)色”等。
生活中,你见过有人“疾言怒色”的场景吗?比如父母看到孩子沉迷手机时突然提高音量,或者同事开会时因为意见不合突然拍桌子。这时候的“疾言怒色”,往往伴随着急促的语速和紧绷的表情,像突然炸响的鞭炮,把周围人都吓了一跳。
为什么人们会不自觉地使用这种表达方式?核心问题在于:疾言怒色到底是有效沟通还是情绪宣泄?举个例子,当老师发现学生考试作弊时,用严厉的语气当场批评,确实能快速传递“这是错误行为”的信号。但如果是伴侣因为忘记倒垃圾就大声指责,反而会让对方产生抵触心理。可见,同样的表达方式在不同场景下,效果可能截然相反。
有个有趣的现象:公交车上两位乘客争抢座位时,常会出现“疾言怒色”的名场面。甲说:“你这人有没有素质!”乙马上回击:“你才没素质!”这时候的对话就像被点燃的炮仗,噼里啪啦炸完只剩满地纸屑。这让我想到,疾言怒色就像放大镜,放大了情绪却模糊了问题本质。
个人认为,疾言怒色更像把双刃剑。年轻时在报社实习,主编对排版错误厉声纠正的场景至今记忆犹新。虽然当时觉得难堪,但这种强烈的警示确实让我养成了反复检查的习惯。不过现在作为团队管理者,我更倾向于用“严肃而不失温和”的方式沟通——毕竟没有人愿意长期面对剑拔弩张的工作环境。
换个角度看问题:当遇到疾言怒色的对待时,我们是否可以试着理解背后的焦虑?就像上周邻居家漏水却拒不承认,物业人员急得直跺脚:“您家水管都泡烂三层楼了!”这种看似过激的反应,其实藏着对更大损失的担忧。与其针锋相对,不如先递杯温水说“咱们慢慢理清楚”,往往能更快化解矛盾。
语言学家做过对比实验:用相同的内容分别以平和语气和疾言怒色表达,接收方对前者的接受度高出47%。这提醒我们,沟通效果不仅取决于说什么,更在于怎么说。就像烹饪时猛火快炒和文火慢炖各有妙用,关键要分清食材特性——处理紧急事件或许需要疾风骤雨,但经营长期关系更适合春风化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