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jí tòng cǎn dá
成语解释:疾:病;惨怛:忧伤,痛悼。痛苦的情怀与悲惨的惦念
成语出处:西汉·司马迁《史记·屈原列传》:“人穷则反本,故劳苦倦极,未尝不呼天也,疾痛惨怛,未尝不呼父母也。”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;指痛苦的情怀
繁体字形:疾痛慘怛
英文翻译:The pain is terrible
疾:1.病:疾病。2.痛苦;疼痛:关心群众的疾苦。痛心疾首。3.痛恨:疾恶如仇。4.快;迅速;猛烈:疾走。疾风。
痛:1.疾病创伤等引起的难受的感觉:头痛。肚子痛。伤口很痛。2.悲伤:悲痛。哀痛。3.尽情地;深切地;彻底地:痛击。痛骂。痛歼。痛饮。痛下决心。
惨:1.悲惨;凄惨,令人伤心:惨不忍睹。2.凶恶;狠毒:惨无人道。3.程度严重:惨祸。惨败。
怛:1.忧伤;悲苦:惨怛。怛伤。2.畏惧;惧怕。
“疾痛惨怛”这个成语,读起来拗口,但背后的情绪却直击人心。它形容人在疾病或痛苦中极度悲伤、难以忍受的状态。比如:“父亲病重时夜不能寐,疾痛惨怛之状让家人揪心不已。”这里的“疾痛”指身体上的病痛,“惨怛”则强调内心的悲痛,合在一起便勾勒出身心双重煎熬的画面。
有人可能会问:这个成语和“痛苦不堪”有什么区别?其实,“疾痛惨怛”更侧重描写具体情境中的复杂状态。比如史书记载:“灾民流离失所,疾痛惨怛之声遍野”,不仅描述饥寒交迫,更传递出群体性的绝望氛围,比单纯说“痛苦”更具画面感和文学性。
现代生活中,我们或许很少当面使用这个文绉绉的成语。但细想那些抗疫纪录片里,医护人员脸上被口罩勒出的深痕,病人隔着玻璃窗颤抖的手势,不正是“疾痛惨怛”的当代写照吗?语言会老化,但人类面对苦难时的情感共鸣永不过时。
值得思考的是:为什么这类沉重词汇依然存在于语言体系中?私以为它们像琥珀,封存着人类共同的情感记忆。当我们读到《史记》中“百姓疾痛惨怛,未尝不呼天也”,瞬间就能跨越两千年,触摸到古人面对天灾时的无助。这种穿透时空的共情力,正是成语最珍贵的价值。
试着换个角度使用它:“连续加班三个月后,她对着电脑屏幕突然泪流满面,疾痛惨怛的模样惊醒了整个办公室。”这里将身体疲惫与心理崩溃交织的状态,用四个字精准定格。可见成语并非只能用于宏大叙事,普通人的脆弱时刻同样值得被看见。
或许下次遇到难以名状的困境时,我们可以轻声念出“疾痛惨怛”。这四个字像一扇小窗,让阳光照进黑暗的角落——知道前人早已为这种感受命过名,本身便是一种温柔的慰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