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huà dí huò wán
成语解释:用以称赞母亲教子有方。同“画荻丸熊”。
成语出处:宋 欧阳修幼时,母郑氏以荻画地教子读书。唐 柳仲郢幼嗜学,母韩氏用熊胆和制丸子,使郢夜咀咽以提神醒脑。郭沫若《虎符》附录《写作缘起》:“但要写母爱,在儿女小的时候容易表现,如推干就湿、画荻和丸之类,都是儿女小时的事。”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作宾语、定语;指称赞母亲教子有方
繁体字形:畫荻咊丸
英文翻译:Hua Di he wan
画:1.用笔或类似笔的东西做出图形:画山水。画人像。画画儿。2.画成的艺术品:年画。壁画。油画。风景画。一幅(张)画儿。3.用画儿装饰的:画屏。画堂。画栋雕梁。4.姓。5.用笔或类似笔的东西做出线或作为标记的文字:画线。画押。画到。画十字。6.汉字的一笔叫一画:笔画。“天”字四画。7.汉字的一横叫一画。
荻:1.多年生草本植物,形状像芦苇,地下茎蔓延,叶子宽条状披针形,花紫色,生长在水边。茎是造纸和制人造纤维的原料,也用来编席。2.(Dí)姓。
和:[hé]1.平和;和缓:温和。柔和。和颜悦色。2.和谐;和睦:和衷共济。弟兄不和。3.结束战争或争执:讲和。媾和。军阀之间一会儿打,一会儿和,弄得百姓不得安生。4.(下棋或赛球)不分胜负:和棋。和局。末了一盘和了。5.姓。6.连带:和盘托出。和衣而卧(不脱衣服睡觉)。7.引进相关或比较的对象:他和大家讲他过去的经历。柜台正和我一样高。8.表示联合;跟;与:工人和农民都是国家的主人。9.加法运算中,一个数加上另一个数所得的数,如6+4=10中,10是和。也叫和数。10.指日本:和服。[hè]1.和谐地跟着唱:曲高和寡。一唱百和。2.依照别人诗词的题材和体裁做诗词:奉和一首。[huò]1.粉状或粒状物掺和在一起,或加水搅拌使成较稀的东西:和药。藕粉里和点儿糖。2.用于洗东西换水的次数或一剂药煎的次数:衣裳已经洗了三和。二和药。[huó]在粉状物中加液体搅拌或揉弄使有黏性:和面。和泥。和点儿水泥把窟窿堵上。[hú]打麻将或斗纸牌时某一家的牌合乎规定的要求,取得胜利。
丸:1.小而呈球形的东西:弹丸。2.中成药剂型之一。按规定处方,将药物粉碎成细粉,加适宜的黏合剂做成圆球形制品,可分蜜丸、水丸、糊丸等。
“画荻教子”和“和丸教子”这两个成语听起来像绕口令,但它们背后藏着古人家庭教育的智慧。先举个接地气的例子:小明妈妈发现孩子对数学不感兴趣,干脆用巧克力豆当教具,边分零食边教加减法——这和“画荻”用树枝教认字、“和丸”用苦药丸教吃苦,本质上都是通过生活化场景激发学习兴趣。
有人可能会问:这不就是变着法子哄孩子学习吗?其实核心在于教育场景的创造性转化。北宋欧阳修母亲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字,既解决了纸笔匮乏的难题,又把枯燥的识字变成“地面涂鸦游戏”。明代杨继盛把苦药搓成丸子,看似折腾,实则是把抽象的“吃苦精神”转化为可感知的日常训练。
现代家长常纠结于“该严格还是该宽松”,这两个成语给出了第三条路:用环境设计代替说教。就像我邻居王姐,她从不逼孩子背古诗,但会在阳台种梅兰竹菊,带孩子观察植物生长时自然引入相关诗句。这种“润物细无声”的方式,比单纯要求孩子正襟危坐背书更符合认知规律。
值得思考的是,这些典故中的父母都处于物质匮乏的环境。反观今天,我们拥有海量教育资源,反而容易陷入“装备竞赛”的焦虑。去年给孩子买智能学习机时我突然醒悟:最珍贵的教育工具可能就在身边——厨房里分水果能学分数,整理玩具能练逻辑,关键是要有把寻常事物“点石成金”的巧思。
教育从来不是单向灌输,而是共同探索的过程。下次遇到育儿难题时,不妨先观察手边有什么可用资源,想想如何把目标拆解成可操作的趣味互动。就像古人用芦苇秆和苦药丸那样,智慧往往藏在对生活细节的创造性运用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