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tián fù yě lǎo
成语解释:乡间农夫,山野父老。泛指民间百姓
成语出处:《宋史·苏轼传》:“轼与田父野老,相从溪山间,筑室于东坡,自号‘东坡居士’。”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作主语、宾语;指农民
繁体字形:田父野老
英文翻译:Tian Fu and ye Lao
田:1.种植农作物的土地:麦田。棉田。2.蕴藏矿物可供开采的地带。专用于某些生产的土地:油田。盐田。3.同“佃(tián)”。4.同“畋”。
父:[fù]1.父亲:父子。老父。2.家族或亲戚中的长辈男子:祖父。伯父。舅父。[fǔ]1.老年男子:田父。渔父。2.同“甫1”3.姓。
野:1.野外:旷野。野地。野火。野战。2.界限:视野。分野。3.指不当政的地位(跟“朝”相对):下野。在野。4.属性词。不是人工饲养或培植的(跟“家”相对):野兽。野兔。野菜。野花。野草。5.蛮横不讲理;粗鲁没礼貌:野蛮。粗野。撒野。这人说话太野。6.不受约束:野性。放了几天假,心都玩野了。7.姓。
老:1.年岁大(跟“少、幼”相对):老人。老大爷。他六十多岁了,可是一点儿也不显老。2.老年人(多用作尊称):徐老。敬老院。扶老携幼。3.婉辞,指人死(多指老人,必带“了”):隔壁前天老了人了。4.对某些方面富有经验;老练:老手。老于世故。5.很久以前就存在的(跟“新”相对,下6.同):老厂。老朋友。老根据地。这种纸烟牌子很老了。7.陈旧:老脑筋。老机器。这所房子太老了。8.原来的:老脾气。老地方。9.(蔬菜)长得过了适口的时期(跟“嫩”相对,下10.同):油菜太老了。11.(食物)火候大:鸡蛋煮老了。青菜不要炒得太老。12.姓。
“田父野老”这个词听起来像是从古画里走出来的,对吧?它常用来形容乡间劳作的农人和质朴的老者。比如有人这样写:“山脚下的村庄里,几位田父野老围坐树荫下,用粗糙的手掌比划着今年的收成。”画面感一下子就出来了——没有华丽的修饰,却传递着真实的生活气息。
有人可能会问:为什么非要用这个成语?直接说“农民和老人”不行吗?其实这里藏着语言的美学密码。就像水墨画留白处的意境,“田父野老”四个字既点明了身份,又暗含了对朴素智慧的尊重。有位作家曾描写:“那些田父野老口中的农谚,比百科全书更懂土地的脾气。”这种表达方式,让读者自然联想到世代相传的生存智慧。
现代人需要这样的词汇吗?在钢筋森林里生活的我们,偶尔读到“田父野老笑谈间传授的育苗诀窍,竟比智能灌溉系统更懂时节变化”,会突然意识到:最先进的科技,有时候正是对古老经验的数字化重现。这或许就是传统文化穿越时空的力量。
我常觉得,这个成语像座桥梁。去年在江南古镇,看见戴草帽的老伯给游客讲解菱角种植,年轻人举着手机边拍边记。当时便想起“田父野老”这个词——他们守着土地的记忆,却无意间成了现代人眼中的文化导游。这种传统与现代的碰撞,反而让古老的词汇焕发新生。
下次遇见类似场景,不妨试试换个说法。与其写“村里老人说着方言”,不如试试“田父野老的乡音里,藏着方言地图上找不到的地理标记”。语言的选择就像调色盘,同一个场景,不同的词汇能画出截然不同的质感。重要的是找到那份恰到好处的真诚,就像田埂边随手摘的野花,比花店里的玫瑰更打动人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