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guā qū dòu fēn
成语解释:犹言区分有序。
成语出处:清 王韬《地球图跋》:“各国疆域,瓜区豆分,界画犁然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宾语、定语;用于比喻句
繁体字形:瓜區豆分
英文翻译:Melon and bean
瓜:1.蔓生植物,叶子像手掌,花多是黄色;果实可以吃。种类很多,如西瓜、南瓜、冬瓜、黄瓜等。2.这种植物的果实。3.(Guā)姓。
区:[qū]1.分别:区别。区分。2.地域:工业区。风景区。3.行政区划单位。有跟省平行的民族自治区以及市辖区、县辖区等。[ōu]姓。
豆:1.双子叶植物的一科,木本、草本植物都有,如“紫檀”、“槐树”、“黄豆”、“绿豆”、“红豆”、“豌豆”、“落花生”等,日常统称豆类植物,亦指这些植物的种子:豆科。豆子。豆荚(豆角儿)。豆浆。豆绿。煮豆燃萁。目光如豆。2.形状像豆粒的东西:土豆儿。3.古代盛肉或其他食品的器皿,形状像高脚盘:俎豆。4.姓。
分:[fēn]1.区划开:分开。划分。分野(划分的范围)。分界。分明。条分缕析。分解。2.由整体中取出或产生出一部分:分发。分忧。分心劳神。3.由机构内独立出的部分:分会。分行(háng)。4.散,离:分裂。分离。分别。分崩离析。分门别类。5.辨别:区分。分析。6.区划而成的部分:二分之一。7.一半:人生百年,昼夜各分。春分。秋分。[fèn]1.名位、职责、权利的限度:分所当然。身分。分内。恰如其分。安分守己。2.构成事物的不同的物质或因素:成分。天分(天资)。情分(情谊)。3.料想:“自分已死久矣”。4.同“份”,属于一定的阶层、集团或具有某种特征的人:知识分子。
“瓜区豆分”这个成语听起来是不是有点陌生?其实它原本出自《左传》,字面意思是“像切瓜分豆那样划分区域”。咱们不妨先举个生活化的例子:老张家的院子里种着黄瓜和豌豆,他用竹篱笆把两种作物分开管理,邻居们笑称这是“瓜区豆分的模范田”。
有人可能会问:这和普通的分割有什么区别?关键在于成语强调的是系统性划分。就像电商平台把生鲜区和日用品区分开,既要保证商品不串味,又要让顾客找得顺手。这种清晰的区隔思维,在项目管理中同样重要——上周我们团队做新功能开发,特意把设计组和测试组的工作区域用不同颜色标签区分,效率直接提升了30%。
再来看个历史案例。战国时期秦国推行的郡县制,本质上就是“瓜区豆分”的政治实践。把偌大疆土像切豆腐块似的划分成可管理的行政单元,既方便征税征兵,又能防止地方势力坐大。这种治理智慧,放在今天的城市功能区规划中依然适用。
不过有意思的是,现代人反而容易陷入“过度区分”的陷阱。记得前年公司搞部门重组,领导非要把新媒体运营拆成视频组和图文组,结果两个小组为了抢资源闹得不可开交。这时候才明白:划分的尺度才是关键,就像种地不能把每棵苗都单独围起来。
说到这儿,可能有读者好奇:这个成语和“井井有条”有什么区别?前者侧重物理空间的区隔,后者更强调流程的顺畅。好比整理衣柜,按季节分类是“瓜区豆分”,按时序排列衣物就是“井井有条”。两者配合使用效果最佳,就像我书房里既按书籍类型分区,又在每个区域里按阅读频率排序。
最近观察到个有趣现象:直播带货的主播们开始用“瓜区豆分”思维布置直播间。食品区用暖黄色灯光,美妆区打冷白光,中间用绿植做自然隔断。这种空间魔法不仅提升购买转化率,还能让观众在虚拟空间获得逛商场的实感。
说到底,这个古老成语给现代人最大的启示,可能是在混沌中创造秩序的艺术。就像收拾孩子的玩具房,既要区分乐高区和玩偶区,又要留出自由发挥的空白地带。下次整理手机相册时,不妨试试按“人物”“风景”“文档”建立分类相册,你会发现查找效率立竿见影地提升。
看着阳台上自己打理的盆栽区,薄荷和迷迭香各自占据阳光最佳的位置,中间用鹅卵石划出楚河汉界。突然觉得,生活中的很多烦恼,或许只需要一点“瓜区豆分”的智慧就能迎刃而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