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jiǎo yān sī chěng
成语解释:见“狡焉思启”。
成语出处:康有为《上清帝第二书》:“诸夷以中国之易欺也,法人将问滇桂,英人将问藏粤,俄人将问新疆,德、奥、意、日、葡、荷皆狡焉思逞。”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;用于书面语
繁体字形:狡焉思逞
英文翻译:Cunning thinking
狡:奸猾;诡诈:狡诈。
焉:1.跟介词“于”加代词“是”相当:心不在焉。善莫大焉。2.疑问代词。哪里;怎么(多用于反问):焉有今日?。焉能不去?。不入虎穴,焉得虎子?3.乃;于是:必知乱之所自起,焉能治之。4.表示肯定的语气:有厚望焉。因以为号焉。5.姓。
思:[sī]1.想,考虑,动脑筋:思想(a.客观存在反映在人的意识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;b.想法,念头;c.思量)。思忖。思索。思维。沉思。寻思。见异思迁。2.想念,挂念:思念。思恋。相思。3.想法:思绪。思致(新颖独到的构思、意趣)。构思。4.姓。[sāi]〔于思〕多胡须的样子,如“自捋颔下,则于思者如故矣”。
逞:1.显示(自己的才能、威风等);夸耀:逞能。逞威风。逞英雄。2.实现意愿;达到目的(多指坏事):得逞。3.纵容;放任:逞性子。
“狡焉思逞”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复杂,但拆开看其实很形象。字面意思是“狡猾的人总在琢磨着如何实现野心”,通常用来形容那些暗藏心机、伺机而动的人。比如在职场中,小刘发现同事张经理表面上对所有人都和和气气,背地里却悄悄收集其他部门的失误记录,这大概就是“狡焉思逞”的真实写照。
这个成语的核心问题是什么?其实它揭示的是人性中“谋定而后动”的双面性。战国时期的纵横家张仪游说列国时,既需要揣摩他国君主心思,又要隐藏真实意图,这种既要观察又要布局的状态,恰恰体现了“狡焉思逞”里策略与风险并存的智慧。
有个生活化的例子:小明发现班里总考第一的同学,每次考前都会故意说“这次没复习好”,结果成绩出来依然名列前茅。这种带点小心机的行为虽然算不上恶劣,但确实能让人联想到成语中“思逞”的特质——通过制造假象来降低竞争压力。
个人觉得现代社会里,“狡焉思逞”未必全是贬义。就像创业公司面对行业巨头时,采取差异化竞争策略、寻找市场空白点,本质上也是一种积极意义上的“思逞”。关键在于是否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,用智慧而非损人利己的手段达成目标。
有个有趣的对比案例:某互联网大厂的产品经理老王,既会研究竞争对手的新功能漏洞(这有点像“狡焉”),同时更注重提升自家产品的用户体验(这才是真正的“逞”)。这种把观察力转化为自我优化的正向循环,或许才是现代版“狡焉思逞”的正确打开方式。
最后看个商战实例:2021年某国产手机品牌在旗舰机发布前,主动曝光产品设计缺陷,却在正式发售时完美解决了这些问题。这种“先示弱后发力”的营销策略,既吸引了关注度又建立了信任感,可以说是将传统成语赋予了新时代的商业智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