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míng
  • chū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hú míng yú chū

成语解释:鸣:叫。指动员众人起事

成语出处:西汉·司马迁《史记·陈涉世家》:“乃丹书帛曰:‘陈胜王’,置人所罾鱼腹中……夜篝火,狐鸣曰:‘大楚兴,陈胜王。’”
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
成语词性:作宾语、定语;指起事

繁体字形:狐鸣鱼出

英文翻译:The fox crows and the fish comes out

狐鸣鱼出的意思

狐:1.哺乳动物,外形略像狼,面部较长,耳朵三角形,尾巴长,毛通常赤黄色。性狡猾多疑,昼伏夜出,吃野鼠、鸟类、家禽等。常见的有赤狐和沙狐。通称狐狸。2.(Hú)姓。

鸣:1.(鸟兽或昆虫)叫:鸟鸣。蝉鸣。虫鸣。2.发出声音;使发出声音:耳鸣。雷鸣。自鸣钟。孤掌难鸣。礼炮齐鸣。鸣鼓。鸣锣开道。3.表达;发表(情感、意见、主张):鸣谢。鸣冤。鸣不平。百家争鸣。4.姓。

鱼:1.脊椎动物的一大类,生活在水中,体温随外界温度而变化,一般身体侧扁,有鳞和鳍,用鳃呼吸。种类极多,包括软骨鱼和硬骨鱼两类。大部分可供食用。2.(Yú)姓。

出:1.从里面到外面(跟“进、入”相对):出来。出去。出门。出国。出院。2.来到:出席。出场。3.超出:出轨。出界。不出三年。4.往外拿:出钱。出布告。出题目。出主意。5.出产;产生:出煤。出木材。我们厂里出了不少劳动模范。6.发生:出问题。这事儿出在1962年。7.出版:这家出版社出了不少好书。8.发出;发泄:出芽儿。出汗。出天花。出气。9.引文、典故等见于某处:语出《老子》。10.显露:出名。出面。出头。出洋相。11.显得量多:机米做饭出饭。这面蒸馒头出数儿。12.支出:出纳。量入为出。13.跟“往”连用,表示向外:散会了,大家往出走。14.一本传奇中的一个大段落叫一出,戏曲的一个独立剧目也叫一出:三出戏。15.趋向动词。用在动词后表示向外、显露或完成:看得出。看不出。拿出一张纸。跑出大门。看出问题。做出成绩。

成语评论

狐鸣鱼出”这个成语听起来有些陌生,但它的含义其实很有意思。想象一下,漆黑的夜晚,一只狐狸突然在荒郊发出叫声,水里的鱼群受惊跃出水面——这画面是不是既神秘又带着点不安?这个成语常被用来形容那些看似毫无关联、却突然同时出现的异常现象,或是暗指某种“征兆”或“预谋”。

比如,在一部历史剧中可能会看到这样的台词:“边关战事刚起,京城便流言四起,真可谓狐鸣鱼出,朝堂上下人心惶惶。”这里既点出了事件间的潜在关联性,又暗示了背后可能存在的操纵力量。

有人可能会问:这和“事出反常必有妖”有什么区别?关键在于视角的不同。前者更像在描述现象本身,而后者直接指向因果判断。就像看到池塘里鱼群突然跃起,有经验的老农会先观察风向,而不是立刻断定要地震——这种冷静恰是面对“狐鸣鱼出”时需要的智慧。

现代生活中其实常有类似场景。某个品牌突然全网爆红,某条新闻瞬间刷屏,表面看是偶然事件,实则可能藏着精心策划的传播链条。这让我想到,信息爆炸时代更需要培养“透视现象”的能力,就像古人观察天象般谨慎。

有趣的是,这个成语本身也像一面镜子。当人们用它来描述他人行为时,往往带着质疑;但当自己成为事件中心时,又常觉得“事出有因”。这种认知偏差提醒我们:保持客观立场,或许才是应对种种“狐鸣鱼出”的最佳策略。

下次遇到突如其来的热点事件,不妨先深呼吸,像侦探般把碎片化信息摆在桌上细细拼凑。毕竟,真实的因果关系往往藏在第二层甚至第三层逻辑里,就像水面下的鱼群轨迹,需要耐心才能看清全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