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fàn yán kǔ jiàn
成语解释:指敢于冒犯君主或尊长的威严当面直言规劝
成语出处:明 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第46回:“今日公瑾怒责公覆,我等皆是他部下,不敢犯颜苦谏;先生是客,何故袖手旁观,不发一语?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连动式;作谓语、宾语;含褒义
繁体字形:犯顔苦諫
英文翻译:To remonstrate with shame
犯:1.抵触;违犯:犯法。犯规。犯忌讳。众怒难犯。2.侵犯:进犯。秋毫无犯。人不犯我,我不犯人;人若犯我,我必犯人。井水不犯河水。3.罪犯:主犯。盗窃犯。4.发作;发生(多指错误的或不好的事情):犯愁。犯错误。犯脾气。他的胃病又犯了。5.姓。
颜:1.面容,脸色,脸面:容颜。开颜。颜面。颜色。笑逐颜开。鹤发童颜。2.色彩:颜料。五颜六色。3.姓。
苦:1.像胆汁或黄连的味道(跟“甘、甜”相对):苦胆。这药苦极了。2.难受;痛苦:苦笑。艰苦。愁眉苦脸。苦日子过去了。苦尽甘来。3.使痛苦;使难受:一家五口都仗着他养活,可苦了他了。4.苦于:苦旱。苦夏。5.有耐心地;尽力地:苦劝。苦干。苦思。勤学苦练。6.除去得太多;损耗太过:指甲剪得太苦了。这双鞋穿得太苦了,不能修理了。7.姓。
谏:规劝(君主、尊长或朋友),使改正错误:进谏。直言敢谏。从谏如流。
“犯颜苦谏”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生僻,但它背后藏着一段很有意思的人际关系逻辑。举个例子:公司会议上,小李发现老板要推出的新产品有明显漏洞,他顶着压力站起来说:“张总,这个定价策略可能会让客户流失,我们能不能先做个市场调研?”哪怕老板脸色已经不太好看,他还是坚持把话说完。这时候,同事小王悄悄在桌子底下踢他,但小李依然没停下——这就是典型的“犯颜苦谏”。
有人可能会问:为什么要冒着得罪人的风险说真话?其实这个成语的核心矛盾在于“短期风险”和“长期价值”的博弈。就像古代忠臣劝诫皇帝,明知道可能被贬官甚至砍头,但为了国家存亡必须开口。现代职场里,这种场景变成了员工对上级的善意提醒,或是朋友之间的逆耳忠言。
换个生活化的场景:女儿发现父亲炒股越陷越深,全家存款都快赔光了。她连续三晚守在客厅等父亲回家,反复劝他及时止损,甚至为此大吵一架。后来父亲冷静下来仔细复盘,终于承认女儿说得对。这种冒着破坏家庭和睦的风险也要坚持劝说的行为,何尝不是当代版的犯颜苦谏?
个人认为,这个成语最值得玩味的是“苦”字的分量。它不仅仅是说话人内心的煎熬,更暗示着沟通需要技巧。就像电视剧《大明王朝1566》里的海瑞,他给嘉靖皇帝上奏折时,既列数据又讲案例,把劝谏包装成“工作汇报”,这就是把“苦谏”变成了“智谏”。现实生活中,与其梗着脖子硬碰硬,不如学会用更柔软的方式表达关切。
或许有人担心:现在大家都讲究情商,犯颜苦谏会不会过时了?我倒觉得关键在初心。去年部门新来的实习生发现财务流程漏洞,她没有当众指出,而是私下给主管写了份改进方案。结果不仅避免尴尬,还获得了额外奖金。这说明“谏”的形式可以进化,但敢于在关键时刻说真话的勇气,永远值得珍惜。
观察身边那些真正为你着想的人,他们往往不会只说漂亮话。就像健身教练逼着你完成最后一组动作,或是医生严肃警告必须戒烟,这些带着刺痛感的提醒,本质上都是现代社会里温暖的“犯颜苦谏”。或许下一次有人对你直言不讳时,可以多一份耐心,听听那些藏在尖锐话语背后的真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