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lí niú zhī zǐ
成语解释:比喻父虽不善却无损于其子的贤明。
成语出处:春秋·鲁·孔丘《论语·雍也》:“犁牛之子骍且角,虽欲勿用,山川其舍诸?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主语、宾语;用于父子
繁体字形:犂牛之子
英文翻译:the worthy son
犁:1.翻土用的农具,有许多种,用畜力或机器(如拖拉机)牵引:扶犁。一张犁。2.用犁耕地:犁田。3.姓。
牛:1.哺乳动物。草食,反刍。家牛有黄牛、水牛和牦牛等。黄牛一般作役用和肉用;水牛是水田耕作的重要役畜;牦牛可作高山峻岭间的驮运役畜。中国黄牛有秦川牛、南阳牛、鲁西黄牛、延边黄牛等;水牛有温州水牛、滨湖水牛等良种。云南产的一种野牛是中国国家重点保护动物。2.比喻固执、倔强,也比喻威风、神气:牛脾气。牛哄哄。他的样子可真牛。3.星名。二十八宿之一。4.牛顿的简称。
之:1.往:由京之沪。君将何之?2.人称代词。代替人或事物(限于做宾语):求之不得。取之不尽。操之过急。言之成理。取而代之。有过之无不及。反其道而行之。3.人称代词。虚用,无所指:久而久之。不觉手之舞之,足之蹈之。4.指示代词。这;那:之二虫。之子于钓。5.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,组成偏正词组。a)表示领属关系:赤子之心。钟鼓之声。以子之矛,攻子之盾。b)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:光荣之家。无价之宝。缓兵之计。千里之外。意料之中。十分之九。6.用在主谓结构之间,取消它的独立性,使变成偏正结构:中国之大。战斗之激烈。大道之行也,天下为公。如因势利导,则如水之就下,极为自然。
子:1.古代指儿女,现专指儿子:子女。子孙。子嗣。子弟(后辈人,年轻人)。2.植物的果实、种子:菜子。瓜子儿。子实。3.动物的卵:鱼子。蚕子。4.幼小的,小的:子鸡。子畜。子城。5.小而硬的颗粒状的东西:子弹(dàn)。棋子儿。6.与“母”相对:子金(利息)。子母扣。子音(辅音)。7.对人的称呼:男子。妻子。士子(读书人)。舟子(船夫)。才子。8.古代对人的尊称;称老师或称有道德、有学问的人:孔子。先秦诸子。9.地支的第一位,属鼠:子丑寅卯(喻有条不紊的层次或事物的条理)。10.用于计时:子时(夜十一点至一点)。子夜(深夜)。11.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四等:子爵。12.附加在名词、动词、形容词后,具有名词性(读轻声):旗子。乱子。胖子。13.个别量词后缀(读轻声):敲了两下子门。14.姓。
“犁牛之子”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陌生?其实它来自《论语》。原句是“犁牛之子骍且角”,意思是说耕牛生的小牛犊毛色赤红且牛角端正,比喻平凡家庭也能培养出优秀后代。这个成语到底该怎么用呢?
举个现实例子:村里老张家世代务农,儿子却考上清华计算机系。邻居们都说“真是犁牛之子啊,这娃天生就是读书的料”。这里既承认了家庭的平凡,又凸显了后代的突破,传递着"英雄不问出处"的积极信号。
有人要问:这成语是不是在否定原生家庭的重要性?恰恰相反,它强调的是突破环境限制的可能性。就像石缝里长出的松树,虽然根基不深,但照样能傲立山崖。现代社会尤其需要这种认知——学历、出身或许影响起点,但决定终点的始终是个人努力。
另一个有趣现象:现在很多企业家传记都会用"犁牛之子"的叙事结构。他们总爱强调自己出身寒门,创业初期如何艰难。这种表达方式既拉近与普通人的距离,又暗含"逆袭成功"的励志元素。可见这个古老成语的生命力,在当代社会依然鲜活。
我们身边其实充满"犁牛之子"的故事。那个每天最早到办公室的实习生,可能父母都是流水线工人;小区里教孩子们画画的志愿者阿姨,或许只有初中学历。当看到这些突破环境限制的生命力时,不妨用"犁牛之子"来表达赞赏——既承认起点差异,更肯定奋斗价值。
回到最初的问题:为什么这个成语能流传千年?或许因为它道出了人类社会的永恒真相——生命的可能性永远大于既定条件。就像春天播下的种子,土地贫瘠与否固然重要,但破土而出的力量,始终来自种子本身。这种认知在强调个人奋斗的今天,显得尤为珍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