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qiān sī pān téng
成语解释:比喻东拉西扯地攀附。
成语出处:唐弢《尺素书》:“出版过有关鲁迅的书籍,而后牵丝攀藤,将自己打扮成独一无二的‘鲁迅专家’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;用于口语
繁体字形:牽絲攀鰧
英文翻译:harass
牵:1.拉着使行走或移动:牵引。牵着一头牛往地里走。2.牵涉:牵连。牵制。3.姓。
丝:1.蚕吐的像线的东西,是绸缎的原料。2.像丝的东西:粉丝。尼龙丝。3.形容极小,细微:丝毫。一丝不苟。4.市制长度、质量单位。10丝为1毫。
攀:1.抓住东西向上爬:攀登。攀树。攀着绳子往上爬。2.用手拉;抓住:攀折。攀缘。3.指跟地位高的人结亲戚或拉关系:高攀。攀龙附凤。攀上了一门好亲戚。4.设法接触;牵扯:攀谈。攀扯。攀供。你自己的事儿,别总攀着别人。5.姓。
藤:1.蔓生植物名。如白藤、紫藤等。有的茎细长,柔软而坚韧,可编织。2.泛指匍匐茎或攀缘茎。如瓜藤、葡萄藤。
最近公司开会时,小李汇报项目进度总爱从三年前的立项背景说起。同事老张忍不住打趣:"咱们这是21世纪的工作会议,怎么被你讲得像考古发掘现场?"众人都笑了——小李这"牵丝攀藤"的毛病,把简单的工作汇报变成了盘根错节的藤蔓迷宫。
到底什么是"牵丝攀藤"?举个日常例子:周末想约朋友爬山,对方先说要看天气,接着聊起新买的登山鞋,又转到上个月扭伤脚踝的经历,最后问你要不要顺路去山脚的农家乐。明明十分钟能定下的事,硬是扯出七八个话题枝桠,像爬山虎顺着墙缝四处蔓延。
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?观察发现,多数"牵丝攀藤"源于两种心态:要么是担心遗漏细节的完美主义,就像我妈寄快递总要反复确认收件地址;要么是缺乏决断力的表现,就像网购时在同类商品页面来回切换。上周邻居装修,光是选瓷砖就在业主群发了20多张对比图,最后大家投票才帮他做了决定。
工作中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?我们团队有个妙招:设置"决策沙漏"。每次讨论超过15分钟仍无结论,就由主持人画个倒计时沙漏,要求大家在沙子漏完前明确三点:核心问题、备选方案、推荐选项。这个方法像给乱麻般的讨论装上剪刀,效果立竿见影。
如何化繁为简?我家楼下的水果店老板深谙此道。当顾客纠结"买苹果还是橙子"时,他会递上试吃盘:"先尝尝阳光的味道"。这种具象化的体验,往往比分析维生素含量更有说服力。其实很多看似复杂的选择,只需要回归最本质的需求——就像整理房间时,与其纠结每件物品的去留,不如先问自己:"这东西让我心动吗?"
有个现象挺有意思:越是简单直白的沟通,反而越需要思考沉淀。就像好的绿茶,采摘时只要两叶一芽,但炒茶师傅需要掌握火候分寸。上周帮客户修改方案,我删掉了12页冗余内容,客户却夸这次"终于能看懂重点在哪里"。这让我想起建筑大师密斯的名言:"少即是多",或许应对"牵丝攀藤"的终极解法,就藏在这四个字里。
春风拂过小区的紫藤架时,我总爱观察那些新发的嫩芽。植物学家说藤蔓的卷须每分钟能旋转一周,只为找到最佳攀附点。这提醒我们:追求目标的执着值得欣赏,但若在过程中缠绕太多无关枝节,反而会错过向上生长的最佳时机。下次准备会议材料时,或许该先问问自己:这些内容,是支撑主干的养分,还是束缚成长的藤蔓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