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niú
  • tuì 退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niú xì tuì dí

成语解释:饩:活的牲口。用牛羊击退敌军

成语出处:南朝·宋·范晔《后汉书·张衡传》:“弦高以牛饩退敌,墨翟以萦带全城。”

是否常用:

成语词性:作宾语、定语;用于书面语

繁体字形:牛饩退敌

英文翻译:Cowhide retreats

牛饩退敌的意思

牛:1.哺乳动物。草食,反刍。家牛有黄牛、水牛和牦牛等。黄牛一般作役用和肉用;水牛是水田耕作的重要役畜;牦牛可作高山峻岭间的驮运役畜。中国黄牛有秦川牛、南阳牛、鲁西黄牛、延边黄牛等;水牛有温州水牛、滨湖水牛等良种。云南产的一种野牛是中国国家重点保护动物。2.比喻固执、倔强,也比喻威风、神气:牛脾气。牛哄哄。他的样子可真牛。3.星名。二十八宿之一。4.牛顿的简称。

饩:1.谷物;饲料。2.活的牲口;生肉。3.赠送(食物)。

退:1.向后移动(跟“进”相对):后退。倒退。进退两难。2.使向后移动:退兵。退敌。把子弹退出来。3.退出;离开:退席。退职。退伍。退伙。引退。4.减退;下降:退色。退烧。潮水已经退了。5.退还:退钱。退货。退票。把这份礼退了。6.把已定的事撤销:退聘。退婚。

敌:1.有利害冲突不能相容的:敌人。敌军。2.敌人:仇敌。残敌。分清敌我。3.对抗;抵挡:所向无敌。寡不敌众。4.(力量)相等的:匹敌。势均力敌。

成语评论

牛饩退敌”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陌生,但它背后的故事却很有意思。春秋时期,郑国被秦军包围,郑国商人弦高急中生智,假装代表国君用十二头牛犒劳秦军。秦军以为郑国早有防备,最终退兵。这故事讲的是用巧计化解危机,而不是硬碰硬。

为什么几头牛就能吓退敌军?关键不在“牛”,而在“智”。弦高用看似示弱的举动传递了“我们早有准备”的信号,让对手误判形势。这种虚张声势的策略,本质上是心理博弈——用低成本资源换取对方高估风险,从而主动撤退。

举个现代例子:某公司遇到恶意收购,CEO没有直接对抗,而是突然宣布正在研发革命性产品(其实刚立项)。竞争对手担心未来市场被颠覆,最终放弃收购。这和“牛饩退敌”异曲同工,都是用信息差制造战略威慑。

个人观察:现在很多冲突看似需要正面硬刚,其实换个角度思考常有转机。上周小区物业和业主因停车费闹矛盾,业委会没有集体抗议,反而邀请物业经理参观新建的智能停车系统模型——这个“未来场景展示”让物业意识到合作比对抗更有利,第二天就重启了谈判。

当然,这类策略也有局限。如果对方是贪得无厌的掠夺者,单纯示好可能适得其反。就像战国时燕国割地求和反而刺激了秦国的野心。所以运用时需要像弦高那样,既要示“礼”,也要暗藏“力”的底牌。

当代人遇到职场竞争或商业纠纷时,不妨想想这个成语。有时候请对手喝杯咖啡展示合作诚意,比写十封抗议信更有效。毕竟,让人主动放弃争夺的,往往不是恐惧,而是对“不值得”的判断。

"牛饩退敌"的相关成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