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piàn
  • jiǎ
  • guī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piàn jiǎ bù guī

成语解释:片:单,只;甲:铠甲。形容全军覆没

成语出处:《平鬼传》第六回:“不如俺先杀向前去,给他一个措手不及,杀他一个片甲不归,方知俺的厉害。”
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
成语词性:作补语、状语;形容全军覆没

繁体字形:片甲不归

英文翻译:Not to return

片甲不归的意思

片:[piàn]1.平而薄的物体:卡片。名片。2.切削成薄的形状:片肉片。3.少,零星:片段(整体当中的一段)。片刻。片面。片甲不存。4.指较大地区内划分的较小地区:分片儿开会。5.〔片假名〕日本文所用的楷书字母。6.量词,指面积、范围、景象、心意等或成片的东西:两片药。一片新气象。[piān]义同(一),用于“相片儿”、“电影片儿”等。

甲:1.天干的第一位。现常用来表示顺序的第一。2.第一;居第一位:甲级。桂林山水甲天下。3.动物身上有保护功用的硬壳:甲壳。指甲。4.围在人体或物体外面起保护作用的装备。用金属、皮革等制成:盔甲。装甲车。5.旧时户籍的编制单位。若干户为一甲,若干甲为一保。

不:[bù]1.用在动词、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:不去。不能。不多。不经济。不一定。不很好。2.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,构成形容词:不法。不规则。3.单用,做否定性的回答(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):他知道吗?——不,他不知道。4.用在句末表示疑问,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:他现在身体好不?5.用在动补结构中间,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:拿不动。做不好。装不下。看不出。6.“不”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,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(常在前边加“什么”):什么累不累的,有工作就得做。什么钱不钱的,你喜欢就拿去。7.跟“就”搭用,表示选择:晚上他不是看书,就是写文章。8.a)在去声字前面,“不”字读阳平声,如“不会”、“不是”。b)动词“有”的否定式是“没有”,不是“不有”。[fǒu]相当于“否”

归:1.返回:归国华侨。无家可归。2.还给;归还:物归原主。3.趋向或集中于一个地方:殊途同归。千条河流归大海。把性质相同的问题归为一类。4.由(谁负责):一切杂事都归这一组管。5.属于(谁所有):功劳归大家。这些东西归你。6.用在相同的动词之间,表示动作并未引起相应的结果:批评归批评,奖金一分也没少给。7.珠算中一位除数的除法。8.姓。

成语评论

片甲不归”这个成语,字面意思是连一片铠甲都没能回来,常用来形容惨败到全军覆没的境地。比如《三国演义》中赤壁之战后,曹操败走华容道,士兵丢盔弃甲,狼狈逃窜,可以说是“片甲不归”的真实写照。但问题来了:为什么古人会用“铠甲”来比喻失败?其实铠甲是古代士兵的重要防护装备,连铠甲都保不住,说明连最基本的生存保障都没了,失败程度可想而知。

再看一个现代的例子。假设一家公司投入全部资金研发新产品,却因市场判断失误导致血本无归,甚至员工纷纷离职。这时可以说,这场商业战役“片甲不归”。但有人可能会问:失败到这种程度,还有翻盘的可能吗?其实历史上有不少案例证明,惨败后重整旗鼓反而能激发更强的韧性。比如某科技巨头早年濒临破产,却通过战略调整东山再起,可见“片甲不归”未必是终点。

我个人的观察是,这个成语的警示意义大于字面含义。它提醒人们在做重大决策时,要预留退路,避免孤注一掷。就像登山时携带备用绳索,创业时储备应急资金,都是防止“片甲不归”的智慧。不过有趣的是,现实中总有人选择背水一战,这种勇气与风险并存的矛盾,恰恰让成语有了更丰富的解读空间。

如果用日常场景来理解,可以想象一场足球赛中,主队0:5落后且主力全被罚下,球迷苦笑着说:“这下真是片甲不归了。”但换个角度看,替补队员或许能创造奇迹。成语的悲壮感背后,其实暗含对“绝处逢生”的潜在期待。这种语言的双重性,正是中文表达的独特魅力。

最后想说的是,成语的价值在于它跨越时代的适用性。如今我们虽不再穿戴铠甲,但“片甲不归”仍能精准描述那些彻底失控的局面——比如疫情期间某些行业的瞬间停摆。不过人类文明的进步之处在于,我们学会了用保险、备份、风险对冲等工具,让“铠甲”以新的形式继续保护着自己。

片甲不归的造句

  1. 造句 汝等无礼,数犯上国,如不早退,令汝片甲不归。
  2. 造句 赵当家,在下倒有办法,让什么老鸦山的孙秃子有来无回,片甲不归。
  3. 造句 今你违令不遵,弃险不守,不经请示擅逾大愁岭,强出卧牛山口,兵迫龙凤村挑衅,以致损将折兵,玩火自焚,一营兵马片甲不归,重挫我军威士气,要你这饭桶何用?
  4. 造句 今后,你拿笔杆子宣传抗日,我拿枪杆子和日本侵略者拼,日寇如果敢来太一乡杀人放火,就叫它片甲不归。
  5. 造句 好!我武阔海莽夫一个,从不过问赵官家的鸟事,但那鞑子若敢来糟蹋百姓,我便和韩少侠并肩作战,杀他个片甲不归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