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jiān gāo chuī gǔ
成语解释:煎:一种烹饪方法;膏:油脂;炊:烧火做饭。煎油脂,烧骨头。比喻残酷压榨
成语出处:明·无名氏《鸣凤记·鄢赵争宠》:“监司昨日兴常例,煎膏炊骨民无计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、状语;指残酷剥削
繁体字形:煎膏炊骨
英文翻译:Fried bone
煎:1.烹调方法,锅里放少量油,加热后,把食物放进去使表面变黄:煎鱼。煎豆腐。2.把东西放在水里煮,使所含的成分进入水中:煎茶。煎药。3.煎中药的次数:头煎。二煎。这病吃一煎药就好。
膏:[gāo]1.脂肪,油;肥肉:焚膏继晷(guǐ)。2.糊状的东西:牙膏。药膏。3.中成药剂型之一。在常温时为固体、半固体或半流体的制品。可分为内服膏、外贴膏、外敷膏:益母草膏。狗皮膏。紫草膏。4.肥沃:膏壤。[gào]1.把油抹在车轴或机械的转动部位上,使润滑:膏车。2.把毛笔蘸墨后在砚台上掭:膏笔。
炊:1.烧火做饭:炊具。炊烟。2.姓。
骨:[gǔ]1.人和脊椎动物体内支持身体、保护内脏的坚硬组织:骨头。骨骼(全身骨头的总称)。骨节。骨肉(a.指最亲近的有血统关系的人,亦称“骨血”;b.喻紧密相连,不可分割的关系)。骨干(gàn)。2.像骨的东西(指支撑物体的骨架):伞骨。扇骨。3.指文学作品的理论和笔力:骨力(a.雄健的笔力;b.刚强不屈的气概)。风骨(古典文艺理论术语,指文章的艺术风格,亦指作品的风神骨髓)。4.指人的品质、气概:侠骨。骨气。[gū]1.〔骨朵儿〕尚未开放的花朵。2.〔骨碌〕滚动(“碌”读轻声)。
“煎膏炊骨”这个成语听起来有些生僻,但它其实描绘了一个非常生动的场景。比如古代战争中粮草断绝时,士兵们不得不把仅剩的油脂煎煮来充饥,甚至焚烧骨头取火——这种极端做法背后,藏着怎样的生存智慧?
举个具体例子:明朝某位守城将领被困三个月,城中粮食耗尽,他便下令将皮革铠甲熬成胶状分给士兵,同时收集动物骨头当柴火。这种“煎膏炊骨”的行为虽然残酷,却让部队多撑了十天,最终等到了援军。这说明人在绝境中会迸发出意想不到的创造力。
有人可能会问:为什么非要用“膏”和“骨”来比喻?其实这两个字极富画面感,“膏”代表最后的营养储备,“骨”象征最后的物质基础,合起来正好体现资源耗尽时的挣扎状态。就像现代创业者把房子抵押贷款继续创业,某种程度上也是种“煎膏炊骨”。
不过我个人认为,这种极端做法需要辩证看待。去年有家科技公司为研发新产品耗光所有现金流,虽然产品成功了,但团队累垮了三个核心成员。这提醒我们:拼命精神值得敬佩,但也要学会在“煎膏”和“保骨”之间找到平衡点。
换个角度想想,生活中很多事都暗含这个道理。比如学生考前通宵复习,表面看是“煎膏炊骨”式的努力,但如果能提前做好时间规划,完全不必走到拆东墙补西墙的地步。这就像烹饪,大火快炒固然能出香味,文火慢炖其实更能保留营养。
最近看考古发现,商周时期的青铜器铸造就存在类似现象:工匠们会反复熔炼破损器具,甚至添加人骨作催化剂。这种近乎暴殄天物的做法,反而推动了冶炼技术的突破。可见“煎膏炊骨”式的抉择,在特定历史阶段可能成为突破困局的钥匙。
其实现在很多领域都在改进这种做法。比如新能源汽车行业,早年企业疯狂烧钱抢占市场,如今更注重技术沉淀与资源循环利用。这就像把“煎膏”升级为精准控温的智能烹饪,让“炊骨”变成可再生的生物燃料,既保持进取心,又避免涸泽而渔。
下次遇到需要孤注一掷的情况,不妨先问自己:这是真正的背水一战,还是方法不当导致的被动局面?就像老厨师说的,好汤要舍得用料,但更要懂得火候。毕竟“煎膏炊骨”应该是特殊时期的非常手段,而不该成为常态化的生存方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