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jú tiān shuò dì
成语解释:形容火势炽盛。
成语出处:唐·王维《京兆尹张公德政碑》:“火燎将至,焮天铄地。”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作定语、状语;用于书面语
繁体字形:焮天鑠地
英文翻译:Heaven and earth
焮:[xìn](又)烧,灼。[xīn](又)烧,灼。
天:1.天空:顶天立地。太阳一出满天红。2.位置在顶部的;凌空架设的:天棚。天窗。天桥。3.一昼夜二十四小时的时间,有时专指白天:今天。过了冬至,天越来越长了。4.用于计算天数:每天。第二天。三天三夜。忙了一天,晚上早点儿休息吧。5.一天里的某一段时间:五更天。天儿还早呢。6.季节:春天。冷天。三伏天。黄梅天。7.天气:阴天。天晴。天冷了。8.天然的;天生的:天性。天资。天足。9.自然界:天灾。人定胜天。10.姓。
铄:1.熔化(金属):铄金。铄石流金(比喻炎热)。2.销毁。3.同“烁”。
地:[dì]1.人类生长活动的所在:地球(太阳系九大行星之一)。地心说。2.地球或地球的某部分:地质。地壳。3.地球表面除去海洋、江河、湖泊的部分:陆地。地下。4.地球表面的土壤:土地。田地。地政。地主。5.地球上的一个区域:地区。此地。6.建筑材料铺成的平面:地板。地毯。7.所在空间或区域的部位:地点。目的地。8.人在社会关系中所处的位置:易地以处。9.表示思想或行动的某种活动领域:见地。境地。心地。10.底子:质地。[de]结构助词,用在词或词组之后表示修饰后面的谓语:慢慢地走。
“焮天铄地”这个词,乍一听像是某种奇幻场景的描述,但它的实际含义更贴近现实。它的本义是形容火势猛烈到能烧红天空、熔化大地,后来也用来比喻事件影响极大,甚至改变原有格局。比如:“火山爆发的瞬间,岩浆喷涌而出,黑烟与火光交织,仿佛焮天铄地,彻底改写了周围的地貌。”这样的画面感,是不是瞬间让人感受到自然力量的震撼?
有人可能会问:“这个词只能用在自然灾难里吗?”其实不然。比如描述一场席卷全球的科技革命:“人工智能的崛起,如同焮天铄地的浪潮,既重塑了产业形态,也引发了人们对伦理边界的思考。”这里用“焮天铄地”强调变化的剧烈与不可逆性,比单纯说“影响深远”更有冲击力。
再举个贴近生活的例子。假设你参与了一个社区改造项目,起初只是小范围调整,后来却激发了整个城市的创新热情。可以说:“这个项目最初只是一星火花,谁料它竟焮天铄地,带动了周边二十个街区自发加入改造行动。”这种用法既点明了事件的爆发性,也暗含“从量变到质变”的积极转折。
个人认为,“焮天铄地”的魅力在于它的矛盾性:既传递了破坏力,也隐含了重建的可能性。就像野火过后,土壤反而更肥沃一样,许多重大变革初期看似混乱,实则为新事物腾出了生长空间。当我们用它形容负面事件时,不妨多一层“危机中孕育转机”的视角——毕竟,人类文明的进步史,本就是一次次焮天铄地后的重生。
最后留个思考题:如果你用“焮天铄地”描述个人成长,会是什么场景?或许可以比喻那些颠覆自我认知的经历,比如一次突破舒适圈的选择,或一场彻底改变思维模式的对话。语言的生命力,不就在于我们能赋予它新的温度吗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