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jiāo jīn liú shí
成语解释:金属烧焦,石头熔化。形容天气干旱酷热
成语出处:南朝 梁 刘孝标《辩命论》:“放勋之世,浩浩襄陵;天乙之时,焦金流石。”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联合式;作定语;形容天气格外炎热
繁体字形:焦金流石
英文翻译:Pyrophyllite
焦:1.火候过大或火力过猛,使东西变硬变脆或烧成炭样:烤得又焦又脆。衣服烧焦了。2.由于缺少水分,变得干枯、干燥:焦渴。唇焦舌燥。3.着急:心焦。焦急。4.指焦炭:炼焦。5.焦耳的简称。
金:1.俗称金子。金属元素,符号Au,原子序数79。赤黄色,有光泽,质软,延展性最强,化学性质稳定,易传热和导电。常用作合金、硬币、装饰品等。通称黄金。2.金属:五金。3.钱:现金。助学金。4.古指用金属制的击乐器:鸣金收兵。金鼓齐鸣。5.比喻尊贵、珍贵:金口玉言。6.像金子一样的颜色:金发(fà)。金灿灿。7.朝代名(1115—1234)。北宋末女真族完颜部领袖阿骨打在中国东北部建立。建都会宁(今黑龙江阿城南),后迁都中都(今北京)、开封。1234年在南宋与蒙古军联合进攻下灭亡。
流:1.液体移动:流水。流汗。流血。流泪。流程。流泻。流质。流水不腐。汗流浃背。随波逐流(随着波浪起伏,跟着流水漂荡,喻没有主见,随着潮流走)。2.像水那样流动不定:流转(zhuǎn)。流通。流寇。流浪。流离。流散。流失。流沙。流露。流萤。3.传播:流言。流传。流芳。流弊。流毒。流行(xíng)。4.指江河的流水:河流。江流。溪流。激流。奔流。5.像水流的东西:气流。暖流。电流。6.向坏的方面转变:流于形式。7.旧时的刑罚,把犯人送到荒远的地方去:流放。流配。8.品类,等级:流辈。流派。9.指不正派:二流子。
石:[shí]1.构成地壳的坚硬物质,是由矿物集合而成的:花岗石。石灰石。石碑。石板。石器。见〖岩石〗。2.指石刻:金石。3.古代用来治病的石针:药石。4.姓。[dàn]容量单位,10斗等于1石。(在古书中读shí,如“二千石、万石”等。)
“焦金流石”这个成语听起来是不是有点陌生?它原本用来形容极度炎热的环境,字面意思是“金属被烤焦,石头被晒化”。不过在现代生活中,这个成语还能用在哪里呢?
比如你正和同事吐槽办公室的空调坏了,可以说:“今天这天气,简直是焦金流石,连键盘都烫手!”这种夸张的说法既形象又有幽默感,比单纯说“太热了”更有画面感。这说明成语的应用场景其实很灵活,关键是要找到合适的语境。
有人可能会问:为什么古人会用金属和石头来形容炎热?其实这和古代冶炼技术有关。想象一下青铜器时代的工匠们,在熔炉旁看着矿石在高温下融化的场景,这个成语的诞生就有了现实依据。如今我们虽然不用火炉炼铁,但面对全球变暖带来的极端天气,这个成语反而焕发了新的生命力。
个人认为,这类成语就像文化基因的活化石。去年夏天我在敦煌戈壁徒步时,地表温度超过60℃,水壶放在沙地上十分钟就变得滚烫。当时脑海里蹦出的第一个词就是“焦金流石”——这种跨越千年的语言共鸣,恰恰证明了汉字的生命力。
下次看到高温预警时,不妨试试换个说法。比如在家庭群里提醒长辈:“这周持续焦金流石的天气,您出门记得带遮阳伞。”既传递了关心,又让日常对话多了点文化趣味。语言就是这样,用得巧了,老树也能发新芽。
说到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,与其抱怨“热得受不了”,不如把成语当作认知工具。当我们用“焦金流石”描述酷暑时,实际上是在用文化记忆丈量环境变化。这种语言智慧,或许能帮助我们更生动地理解当下,更积极地寻找解决方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