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jiāo
  • shā
  • shí
  • làn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jiāo shā shí làn

成语解释:将沙烧焦,石烧烂。形容天气非常酷热。

成语出处:汉 董仲舒《春秋繁露 循天之道》:“为寒则疑冰裂地,为热则焦沙烂石。”

是否常用:

成语词性:作定语;形容天气格外炎热

繁体字形:焦沙爛石

英文翻译:Scorched sand

焦沙烂石的意思

焦:1.火候过大或火力过猛,使东西变硬变脆或烧成炭样:烤得又焦又脆。衣服烧焦了。2.由于缺少水分,变得干枯、干燥:焦渴。唇焦舌燥。3.着急:心焦。焦急。4.指焦炭:炼焦。5.焦耳的简称。

沙:[shā]1.细小的石粒:风沙。防沙林。飞沙走石。2.像沙的东西:豆沙。3.姓。4.(嗓音)不清脆,不响亮:沙哑。沙音。5.沙皇:沙俄。[shà]摇动,使东西里的杂物集中,以便清除:把米里的沙子沙一沙。

烂:1.因水分过多或过熟而松软:烂泥。稀粥烂饭。2.腐烂;破碎:烂苹果。回收废铜烂铁。3.形容程度深:烂醉如泥。烂熟于胸。

石:[shí]1.构成地壳的坚硬物质,是由矿物集合而成的:花岗石。石灰石。石碑。石板。石器。见〖岩石〗。2.指石刻:金石。3.古代用来治病的石针:药石。4.姓。[dàn]容量单位,10斗等于1石。(在古书中读shí,如“二千石、万石”等。)

成语评论

烈日炙烤着大地,田野裂开蛛网般的缝隙,老农蹲在田埂上抓了把泥土,沙砾从指缝簌簌滑落。"这天气真是焦沙烂石啊。"他抹着额头的汗珠念叨。这个成语就像土地开裂的纹路,生动勾勒出极端干旱的困境。

考古队员在戈壁滩发现汉代戍边遗址时,发现陶罐碎片旁竟有竹简残片。泛黄的字迹记载着"戍卒三十人,焦沙烂石,渴死者半",字里行间透出穿越千年的焦灼。为何古人会创造这样具象的成语?或许正因农耕文明对土地的依存,让先民对干旱有着刻骨铭心的集体记忆。

现代都市里,这个成语正在获得新注解。建筑工地的工友常打趣:"钢筋晒得能煎鸡蛋,这脚手架简直焦沙烂石。"混凝土森林中的高温体验,让古老词汇焕发新生。这种语言的生命力令人着迷——当传统意象与现代生活碰撞,文化基因便完成了一次跨越时空的嫁接。

有朋友问我:用这样沉重的成语会不会太悲观?我倒觉得恰似沙漠中的骆驼刺,成语里藏着先民的生存智慧。就像他们懂得在石缝间寻找水源,我们也能从传统语言里汲取应对困境的启示。如今面对全球气候异常,这个成语更像面镜子,映照出人类与自然永恒的对话。

最近在社区讲座分享这个成语时,有位中学生举手说:"就像手机过热会启动保护模式,地球是不是也在用极端天气提醒我们?"童言无忌却发人深省。或许当我们凝视"焦沙烂石"时,不仅要看到环境的警示,更要读懂其中蕴含的生存韧性——毕竟,能在荒漠开出花朵的生命,永远值得敬畏。

"焦沙烂石"的相关成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