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fén lín ér tián
成语解释:烧毁树林以猎取野兽。比喻取之不留馀地,只顾眼前利益,不顾长远利益。
成语出处:《韩非子·难一》:“焚林而田,偷取多兽;以诈遇民,偷取一时,后必无复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;比喻只图眼前利益
繁体字形:焚林而田
英文翻译:seek short-term interests
焚:烧:焚香。玩火自焚。忧心如焚。
林:1.成片的树木或竹子:森林。竹林。2.林业:农、林、牧、副、渔。3.聚集在一起的同类的人或事物:民族之林。碑林。
而:1.连接动词、形容词或词组、分句等。a)连接语意相承的成分:伟大而艰巨的任务。战而胜之。取而代之。我们正从事一个伟大的事业,而伟大的事业必须有最广泛的群众的参加和支持。b)连接肯定和否定互相补充的成分:栀子花的香,浓而不烈,清而不淡。马克思主义叫我们看问题不要从抽象的定义出发,而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。c)连接语意相反的成分,表示转折:如果能集中生产而不集中,就会影响改进技术、提高生产。d)连接事理上前后相因的成分:因困难而畏惧而退却而消极的人,不会有任何成就。2.有“到”的意思:一而再,再而三。由秋而冬。由南而北。3.把表示时间、方式、目的、原因、依据等的成分连接到动词上面:匆匆而来。挺身而出。为正义而战。因公而死。视情况而定。4.插在主语谓语中间,有“如果”的意思:民族战争而不依靠人民大众,毫无疑义将不能取得胜利。5.姓。
田:1.种植农作物的土地:麦田。棉田。2.蕴藏矿物可供开采的地带。专用于某些生产的土地:油田。盐田。3.同“佃(tián)”。4.同“畋”。
你有没有听过“焚林而田”这个成语?它字面意思是烧掉整片森林来开垦农田,听起来是不是有点“伤敌一千,自损八百”的感觉?比如有人为了快速种庄稼,一把火烧光树林,结果土地没了树根保护,第二年暴雨一来,泥土全被冲走,最后庄稼也没法种了——这就是典型的“焚林而田”。
有人可能会问:“明明知道破坏环境有风险,为什么还有人这么做?”其实这和人性中的“急功近利”有关。就像现在有些公司为了季度财报好看,砍掉研发经费,结果三年后产品落后被市场淘汰。这种只顾眼前、不管将来的做法,本质上和烧林种田是同一个逻辑。
更值得思考的是:我们如何避免成为“焚林而田”的人?举个身边的例子,家长逼着孩子每天刷题到凌晨,短期内成绩可能提升,但长远来看可能让孩子失去学习兴趣。这时候需要像老农那样“留三分林地养水土”,给成长留点喘息空间。
我在工作中见过很多类似情况。有个开餐馆的朋友,疫情期间为了省成本用劣质食材,结果口碑崩坏,重新装修三次都没救回来。这让我深刻体会到:真正的智慧不在于“烧得多快”,而在于“烧得多久”。就像古人说的“不涸泽而渔”,留点余地才能细水长流。
下次要做重大决定时,不妨问问自己:这个选择是点燃了可持续的火把,还是单纯在放火烧山?或许我们可以学学聪明的猎人——他们永远不会把整片森林当作一次性燃料,而是懂得在索取与保护之间找到平衡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