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zhì
  • shǒu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rè kě zhì shǒu

成语解释:火热可以灼手。比喻权势显赫。

成语出处:唐·郑棨《开天传信记》:“安乐公主,上之季妹也。附会韦氏,热可炙手,道路惧焉。”

是否常用:
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;指人的权势等

繁体字形:熱可炙手

英文翻译:Hot hands

热可炙手的意思

热:1.物体内部分子不规则运动放出的一种能量。物质燃烧都能产生热。2.温度高;感觉温度高(跟“冷”相对):热水。趁热打铁。三伏天很热。3.使热;加热(多指食物):热一热饭。把菜汤热一下。4.生病引起的高体温:发热。退热。5.情意深厚:亲热。热爱。热心肠儿。6.形容非常羡慕或急切想得到:眼热。热衷。7.受很多人欢迎的:热货。热门儿。现在对外汉语教学很热。8.加在名词、动词或词组后,表示形成的某种热潮:足球热。旅游热。自学热。9.放射性强:热原子。10.姓。

可:[kě]1.许可:认可。2.能够:牢不可破。3.值得:可爱。4.连词。却;可是。表示转折:他年纪不大,力气可不小。5.副词。1.表示强调:在抗旱斗争中群众的劲头可大啦!2.用在疑问句中加强疑问语气:你可知道?。都说这办法好,可谁敢担保不出问题呢?6.适合:可人意。可口。可心。7.文言副词。大约:年可二十。[kè]〔可汗〕简称汗。古代鲜卑、突厥(jué)、回纥(hé)、蒙古等族君主的称号。汗(hán)。

炙:1.烤:炙肉。2.比喻受熏陶、影响:亲炙。3.烤熟的肉:残杯冷炙。

手:1.人体上肢前端能拿东西的部分。2.小巧而便于拿的:手册。手枪。3.拿着:人手一册。4.做某种工作或有某种技能的人:炮手。拖拉机手。能手。选手。5.亲手:手植。手书。6.指本领、手段等:妙手回春。眼高手低。心狠手辣。

成语评论

热可炙手”这个成语看起来有点陌生,是不是?其实它的正确形式应该是“炙手可热”,但既然用户提到的是前者,我们就按这个方向来探讨。无论是哪种表达,核心都指向“热度极高、引人注目”的状态。

比如,你可能会在新闻里看到这样的句子:“这位新晋歌手刚出道就凭借一首单曲成为热可炙手的焦点,社交媒体上的讨论量一夜破百万。”这里的“热可炙手”形容的是短时间内爆红的现象,就像刚出炉的面包,烫得让人忍不住想碰,但又怕被热度“灼伤”。

有人可能会问:这个成语只能用在人身上吗?当然不是!它可以描述任何具有爆发性关注度的事物。例如:“今年夏天,某款小众饮料突然热可炙手,超市货架上的库存半小时内被抢空。”这里的饮料并非“人”,却同样因为稀缺性和话题性成为大众追逐的对象。

有趣的是,这种“高热状态”往往伴随着争议。试想一个科技产品发布时,有人评价:“这家公司的概念产品虽然热可炙手,但实用性究竟如何还要打问号。”这句话既承认了产品的热度,也点出了可能存在的泡沫风险。

从个人观察来看,“热可炙手”的现象在互联网时代尤为明显。信息的快速传播让事物可能在几分钟内从默默无闻到全民皆知,但这种热度也可能像烟花般转瞬即逝。比如某些网络流行语,即便最初热得发烫,三个月后或许就无人问津了。

如果要给使用者提个建议,我会说:这个成语更适合描述短期内的爆发式关注,而非长期稳定的影响力。就像用“火山喷发”比喻热度,既生动又暗示了后续可能的降温过程。下次看到某个现象级事件时,不妨试试用它来替代“很火”这样的常规表达。

最后看个实际应用的例子:某城市因为独特的文创活动登上热搜,当地居民这样描述:“我们这条老街突然热可炙手,周末游客多得连本地人都挤不进去。”这句话不仅传递了热闹的场景,还隐隐透露出事态发展的意外性和两面性。

"热可炙手"的相关成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