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liè liè hōng hōng
成语解释:烈烈:火焰炽盛的样子;轰轰:象声词,形容巨大的声响。形容事业的兴旺。也形容声势浩大,气魄宏伟。
成语出处:宋·文天祥《沁园春·题张许双庙》词:“人生欻翕云亡,好烈烈轰轰做一场。”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作状语;同“轰轰烈烈”
繁体字形:烈烈轟轟
英文翻译:prosperous
烈:1.强烈;猛烈:烈火。烈日。烈酒。性子烈。轰轰烈烈。兴高采烈。2.刚直;严正:刚烈。3.为正义而死难的:烈士。先烈。4.功业:功烈(功绩)。
烈:1.强烈;猛烈:烈火。烈日。烈酒。性子烈。轰轰烈烈。兴高采烈。2.刚直;严正:刚烈。3.为正义而死难的:烈士。先烈。4.功业:功烈(功绩)。
轰:1.形容打雷、放炮、爆炸等巨大的声音:突然轰的一声,震得山鸣谷应。2.(雷)鸣;(炮)击;(火药)爆炸:轰炸。轰击。雷轰电闪。轰平了几个山头。3.赶;驱逐:轰麻雀。他摇着鞭子轰牲口。把他轰出去。
轰:1.形容打雷、放炮、爆炸等巨大的声音:突然轰的一声,震得山鸣谷应。2.(雷)鸣;(炮)击;(火药)爆炸:轰炸。轰击。雷轰电闪。轰平了几个山头。3.赶;驱逐:轰麻雀。他摇着鞭子轰牲口。把他轰出去。
烈烈轰轰这个词,听起来是不是像鞭炮炸响?其实它常用来形容声势浩大的行动或事件。比如《三国演义》里写道:“赤壁之战烈烈轰轰,火光映红了半边天。”这里用视觉化的场景,让人瞬间感受到战争的激烈与震撼。
有人可能会问:烈烈轰轰只能形容战争吗?当然不是!比如这个例子:“90年代的下海潮烈烈轰轰,无数人辞去铁饭碗自主创业。”这里的烈烈轰轰既指创业热潮的规模,也暗含时代变革的不可阻挡。它特别适合描述群体性的、具有时代特征的大事件。
为什么这个成语能流传至今?我发现它精准抓住了人类对“能量爆发”的感知本能。就像看到火山喷发时,我们不需要专业术语,直接用“烈烈轰轰”就能传递那种天地变色的冲击力。这种语言的生命力,或许就藏在人类共通的感知经验里。
当代社会还有烈烈轰轰的事吗?看这个例子:“冬奥会开幕式上,二十四节气倒计时烈烈轰轰地展开,让全世界看到中国式浪漫。”这里既有视觉冲击,又有文化输出的双重含义。不同于古代的战争场景,现代人更擅长用文化符号创造新的烈烈轰轰。
有趣的是,烈烈轰轰常常和持续性形成对比。就像马拉松选手不会全程冲刺,真正改变历史的往往是烈烈轰轰的开端加上细水长流的坚持。这提醒我们:既要敢闯敢拼,也要耐得住寂寞——这是我在观察诸多成功案例后的小心得。
下次遇到重要时刻,不妨想想这个词的分量。它不只是形容词,更是一种行动哲学:当机会来临时,是该温吞水般等待,还是抓住时机烈烈轰轰干一场?答案或许因人而异,但那些选择后者的人,往往能在时代浪潮中留下独特的印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