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shàng
  • zhī
  • yīn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pú shàng zhī yīn

成语解释:濮上:古地名。靡靡之音

成语出处:西汉·司马迁《史记·乐书》:“故闻此声必于濮水之上,先闻此声者国削。”

是否常用:

成语词性:作宾语;指不好的音乐

繁体字形:濮上之音

英文翻译:Pushangzhi

濮上之音的意思

濮:1.濮水,古水名,今河南濮阳从濮水得名。2.姓。

上:[shàng]1.方位词。位置在高处的:上部。上游。往上看。2.等级或品质高的:上等。上级。上品。3.方位词。次序或时间在前的:上卷。上次。上半年。4.旧时指皇帝:上谕。5.向上面:上缴。上升。上进。6.姓。7.由低处到高处:上山。上楼。上车。8.到;去(某个地方):上街。上工厂。他上哪儿去了?9.向上级呈递:上书。10.向前进:老张快上,投篮。见困难就上,见荣誉就让。11.出场:这一场戏,你应该从左边的旁门上。这一场球,你们五个先上。12.把饭菜等端上桌子:上饭。上菜。上茶。13.添补;增加:上水。上货。14.把一件东西安装在另一件东西上;把一件东西的两部分安装在一起:上刺刀。上螺丝。15.涂;搽:上颜色。上药。16.达到;够(一定数量或程度):上百人。上年纪。⒁(又shǎng)上声:平上去入。17.我国民族音乐音阶上的一级,乐谱上用作记音符号,相当于简谱的“1”。见〖工尺〗。18.表示由低处向高处:爬上山顶。19.表示有了结果或达到目的:锁上门。考上了大学。那时他家穷得连饭都吃不上。20.表示开始并继续:爱上了农村。[shǎng]指上声,“上2”shàng⒁的又音。[shang]1.用在名词后,表示在物体的表面:脸上。墙上。桌子上。2.用在名词后,表示在某种事物的范围以内:会上。书上。课堂上。报纸上。3.表示某一方面:组织上。事实上。思想上。

之:1.往:由京之沪。君将何之?2.人称代词。代替人或事物(限于做宾语):求之不得。取之不尽。操之过急。言之成理。取而代之。有过之无不及。反其道而行之。3.人称代词。虚用,无所指:久而久之。不觉手之舞之,足之蹈之。4.指示代词。这;那:之二虫。之子于钓。5.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,组成偏正词组。a)表示领属关系:赤子之心。钟鼓之声。以子之矛,攻子之盾。b)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:光荣之家。无价之宝。缓兵之计。千里之外。意料之中。十分之九。6.用在主谓结构之间,取消它的独立性,使变成偏正结构:中国之大。战斗之激烈。大道之行也,天下为公。如因势利导,则如水之就下,极为自然。

音:1.声音;读音:音律。音乐。口音。乐音。杂音。把这个字的音读准。2.消息:佳音。音信。3.指音节:单音词。复音词。4.读(某音):“区”字作姓时音欧。5.姓。

成语评论

濮上之音”这个成语源自《礼记》,原指春秋时期卫国濮水一带的民间音乐,后来被用来形容不庄重、浮夸或低俗的音乐。比如:“直播平台里突然爆红的洗脑神曲,虽然传播力惊人,但总让人觉得是濮上之音,少了些艺术深度。”这段话里既点出了现象的热度,又暗含了对作品质量的思考。

为什么用“濮上之音”来形容这类音乐?这个成语背后藏着古人对艺术价值的判断逻辑——真正优秀的音乐应当传递思想或情感,而非单纯刺激感官。就像今天有人批评短视频里“十五秒一个爆点”的背景音乐,本质上是同样的担忧:当艺术变成流量的附庸,它的精神内核会不会被稀释?

现代人还适用这个成语吗?在流量为王的时代,“濮上之音”反而有了新的现实意义。上周某位歌手的新歌评论区就出现了这样的对话:“歌词写得像打油诗,简直是濮上之音”“但架不住旋律上头啊”。这个例子生动展现了娱乐性与艺术性的永恒博弈。

个人觉得,判断音乐是否属于“濮上之音”,关键要看它是否具备穿越时间的力量。二十年前的网络歌曲《老鼠爱大米》曾被批为俗气,但如今反而成了怀旧符号。或许某些作品的价值,需要放在更长的时间维度里才能看清。毕竟音乐市场需要阳春白雪,也需要下里巴人,重要的是在享受旋律时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。

下次听到街头巷尾传唱的网红歌曲时,不妨想想:这是会转瞬即逝的濮上之音,还是可能沉淀为时代记忆的乐章?答案或许会让我们对当下的文化生态有更立体的认知。

濮上之音的造句

  1. 造句 应该想想,即便没有“桑间濮上之音”,学生是否安坐教室?学生逃课,首先应反思的是教师。
  2. 造句 这个观点与传统的“《诗经》是民歌,是记录先民生活的桑间濮上之音”的说法大相径庭。
  3. 造句 你整日里无所菲菲,要我听那些陈章滥调,早就耳起老茧,若不是念在你对我有救命之恩,我宁死也不会去听这些靡靡郑声,濮上之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