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jī tān lì sú
成语解释:谓抑制贪婪之风,劝勉良好的世俗。
成语出处:《梁书·萧颖达传》:“在于布衣,穷居介然之行,尚可以激贪厉俗,惇此薄夫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;用于书面语
繁体字形:激貪厲俗
英文翻译:To be greedy and vulgar
激:1.(水)因受到阻碍或震荡而向上涌:江水冲到礁石上,激起六七尺高。激起了一场风波。2.冷水突然刺激身体使得病:他被雨水激着了。3.用冷水冲或泡食物等使变凉:把西瓜放在冰水里激一激。4.使发作;使感情冲动:刺激。激怒。劝将不如激将。故意拿话激他。5.(感情)激动:感激。激于义愤。6.急剧;强烈:激战。激流。偏激。7.姓。
贪:1.原指爱财,后来多指贪污:贪赃。贪官。倡廉肃贪。2.对某种事物的欲望老不满足;求多:贪玩。贪得无厌。3.片面追求;贪图:贪快。贪便宜。
厉:1.严格:厉行节约。2.严肃;猛烈:正言厉色。雷厉风行。3.古又同“砺”。4.古又同“疠”。5.古又同“励”。6.古又同“癞(lài)”。
俗:1.风俗:习俗。移风易俗。2.大众的;通行的;习见的:约定俗成。通俗。3.趣味不高的;令人厌恶的:庸俗。俗气。4.没出家的人;世俗:僧俗。还俗。
“激贪厉俗”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抽象,但拆开来看其实不难理解。它是指通过激烈的手段打击贪婪行为,从而整顿不良的社会风气。举个生活中的例子:某公司发现采购部门存在吃回扣现象,管理层直接公开处罚涉事员工并修订制度,这就是典型的“激贪厉俗”——用重拳出击的方式纠正歪风邪气。
有人可能会问:为什么要用这么激烈的手段呢?比如某地菜市场长期存在缺斤少两的问题,监管部门如果只是口头警告,商贩们往往会继续钻空子。但当执法人员连续三天突击检查、罚款公示并吊销严重违规者的执照后,整个市场的诚信度明显提升。这种"下猛药"的方式虽然严厉,但对根治顽疾确实有效。
现实中我们常看到两种治理思路:和风细雨式的劝导,或者疾风骤雨式的整顿。前者适合解决轻微问题,后者则适用于积弊已久的情况。就像医生治病,慢性病需要慢慢调理,但遇到急性感染时就必须用抗生素快速控制。从这个角度看,“激贪厉俗”更像是社会管理的"抗生素疗法"。
个人认为这种治理方式在信息爆炸时代尤为重要。现在很多不良现象通过网络快速传播,比如直播带货中的虚假宣传,如果监管部门不及时采取雷霆手段,很容易形成破窗效应。去年某网红因虚假广告被顶格罚款200万元,这个案例不仅震慑了行业乱象,更让消费者看到了监管的决心,比发100份整改通知都管用。
不过也要注意把握分寸。就像用高压水枪冲洗墙壁,力度过大会损伤墙面。某地曾因整治占道经营,在三天内没收了上百辆三轮车,虽然街道整洁了,但也引发小商贩的生存问题。这说明在"激贪厉俗"的同时,还需要配套帮扶措施,就像手术后的康复治疗同样重要。
观察近年来的社会治理,会发现一个有趣的变化:越来越多的"激贪厉俗"开始转向机制建设。比如将行贿企业列入黑名单、建立个人征信系统,这些制度化的设计其实是在给社会安装"自动纠错装置"。当严厉整治与长效机制相结合,才能避免陷入"整治-反弹-再整治"的循环怪圈。
下次看到某个行业乱象被集中整治时,不妨多想想背后的逻辑。就像园丁修剪树枝,看似残酷的裁剪其实是为了整棵树的健康生长。关键不在于手段是否温和,而在于能否找准病灶、对症下药,同时给社会留出自我修复的空间和时间。